三十三、为了达成有效沟通,往往需要添加一个反馈机制。
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面听对方说完之后,应该自觉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肯定理解对了。
我们不妨套用以下句式进行反馈:“你的意思是......是吗?”如果对方没有问题,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就要等待对方的重新表述或者我们的重新理解,直至这一点上没有异议。当然,这需要耐心,有时候,甚至是无限的耐心。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还是避开与他们讨论为妙:
沟通中的“接受者”在回应对方说完的话时候说了类似这样的话:“那你的意思是......喽?!”而后不等对方反应,就(群)起而攻之~出于无心或者有人想利用对方表述的漏洞:运用“稻草人谬误”(也称“偷换概念”。该谬误的使用会扭曲对方言论的方法攻击对手)。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对方的“固执己见”挫败,但在对方眼里,我们可能也是“固执己见”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来自各个方向的局限,例如认知上的、经验上的。
每个人都可能“只看到那分事实”的情况,而这又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反思,反思以下几点: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摆脱经验主义,不仅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其实,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小心驶得万年船~为了让自己使用已有的不确定的经验,要小心。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要多琢磨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看?”,避免用贬低的态度来评价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看法、意见。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读杂书,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三十四、生活应用:有(我)很(也)多(不)学(例)生(外)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这些人常常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Why ?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知道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吧。
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然后这个就成了轮回,一而再再而三的“合理化”:我(才知道)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我们其实是搞错了顺序: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