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的妈妈如约来到了咨询室。
按照惯例先进行了访谈。
妈妈说,这一周回去只和孩子呆半天,原来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说话,这一周说话了,并且能明显感到了孩子的接受感。
原来和她交流,她总是大声呵斥的说:“闭嘴”。说真的,我当时心里上是怯怯的,一股怕的感受凉遍全身。孩子之前的情况也看过心理医生,本地的还有郑州的,她很抗拒。
“老师,她在这和你交流吗?”默默妈妈说。
“交流,说了不少的心理话。”我答。
妈妈接着说,给孩子看心理医生,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状态差,经常用东西扎手,闭门不出,不与人交流。
“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在暑假临近放假,孩子腿上血管瘤做了手术,耽误一个月,返校后无法上操和体育课,班里的同学说她是装的,孤立她,成绩上也跟不上了,就回家了。我在家给孩子找个熟人给孩子补课。当时孩子参加了升级考试,成绩还不错。到了放暑假,孩子玩手机,可能是游戏类,花费了好几百快。我就扇她几耳光。后来孩子假期内,就经常到县城玩,经常花钱。不给她,她就威胁说,要咋咋了。”
“现在我一看到她,心里就特别失望,真的发愁,不想要她的念头都有。而且有一次她把我气的不行,我就说了这句话。”妈妈接着说,”不过,我心里也特别的难受,看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就听了郑州的心理医生的话,给孩子通过写信的方式,给孩子解释道歉。没有效果。”
“是怎么回事?”我问。
“我们把孩子伤得太深了。”妈妈接着说。“孩子开学了不去学校,我着急,没有办法。孩子爸爸就又打了孩子一顿。(妈妈的眼光有点躲闪。我似乎明白了。孩子肯定是伤得不轻。),孩子的腿上都是血痕迹,好几天痕迹没下去,他爸下手重了。孩子自己买点药抹,不让我看她的伤痕。”
“在此之前,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我问。
“以前还好,和我住在一个房间,听话乖巧,吃饭也不挑食。吃的、穿的都不挑剔。平日里做生意很忙,基本步让人操心,”妈妈回答。
“吃饭不挑剔,谁挑剔?”我深入问。
“她哥哥吃饭挑剔,像个瘦猫一样,一般做饭,总是照顾她哥多一些。”妈妈回答
“和哥哥关系好吗?”我问。
“不好,哥哥因为不上学的事说她具体事端不清楚。结果是哥哥打了妹妹一顿。打得不轻。我也狠狠批评了哥哥。姊妹俩不咋搭理。”妈妈有点不安。
基本情况了解的差不多。我运用小物件开启。妈妈选择橙色的物件代表自己,一个有底座的女孩的物件代表女儿,然后还有爸爸、哥哥。情形如下图:
一看小物件的排列,十分清晰默默在家的处境及和家人关系。
于是开始意向对话。一张口,孩子的妈妈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一边流泪,一边说:“女儿我看到你的委屈,知道因为上学之事挨打受伤。看到你把指甲都啃完了,心里焦急。你常说我不懂你,是的,你一直听话乖巧,吃穿都有,所以忽略你很多…………”
“我不想说这些。”想象中的女儿回答。这是女儿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亲爱的女儿,你拉长的脸变得缓和了。我知道你在听我的话,这进大半年来,你要么不说话,要么不让我说话,咱娘俩不说话好多天了,每次你回家,我都尽量忍耐。你的不搭理、闭门不出,心里还想着咋着关心你。你不领情的样子,我知道你孩子记恨挨打的事。这些是我们做得不好,也在信里解释了。每次看着你的身影,我多想突然听到你喊我一声妈妈啊!”妈妈的泪簌簌下落,一直到脖子里。
后记:一 在意象对话中,妈妈倾吐心声,真挚表达,意象中女儿表示接纳妈妈,当妈妈走进并拍拍她肩膀是,是接受的,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爱。
二 在前后的三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对同一事件,妈妈角度和默默的角度都是事情的一个侧面。通过叙述意在帮助来访者和这个事件产生链接,增加对事情忽略的体验,一旦和她头脑中的体验取得链接后,就有治疗效果。
其实所谓治疗效果,就是重新看这次体验时,有了更多的角度,逐渐地可以完整地看待整个体验,而完整的看待自己的体验会帮助来访者彻底接受这事件,接受势必带来转化,治疗效果自然发生。
《不说话的来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