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4岁的小儿子安静下来,四川的柳爸爸将孩子抱在身前,让儿子掌握小汽车的方向盘开车,自己则控制着汽车的油门和刹车。
让其坐在后排的大儿子拍下父子“合作”开车的全程,并“得瑟”地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炫耀”。
清醒的人一看到就马上对他进行了举报,就有了后面的交警大队对他的批评教育和处罚。
不得不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位柳爸爸也是个调皮捣蛋的主。
心理学说,妈妈塑造的是孩子的内在,而爸爸塑造的是孩子的外在。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妈妈稳定的情绪和爱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保障,而爸爸如何与孩子相处则折射出孩子以后如何与世界相处。
柳爸爸无视交通规则,让孩子开车,如果没出意外,在父亲的庇佑下,孩子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体验,
这是一个怎样的体验呢?挑战规则的体验、涉险刺激的体验。
这份体验一定是4岁孩子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以后孩子会忘记这件事,但却会记得这份体验和感受,
他会认为只有做刺激、挑战规则的事情,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和与众不同。
如果以后这个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不好,又有着柳爸爸的溺爱和庇护,
他就很可能会走一条让家人头疼的“歪路”。
心理学家说,在孩子6岁前应给孩子多一点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美好的体验和回忆是人格塑造的一部分,比如和妈妈的关系好,有一个全然接纳自己的母亲,
那么这个孩子将来也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比如和爸爸的关系好,爸爸既能包容他的错,保护好孩子,同时也能在孩子“错”的时候,告诉他如何才能“对”,
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能知道该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
很多爸爸之所以非常纵容、溺爱自己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受到的管束太多,
他们内在的那个小孩有很多未满足的情感需求,
于是自己当父亲的时候,就把这些自己缺失的情感,拼命补给给自己的孩子。
殊不知,需要补给的其实是自己。
只有自己完成了内在小孩的成长,才能以一个“健全”的爸爸的身份去养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