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算是我自问自答。我过去的人生里干了不少这样的事,觉得这个学校不适合我,我就转校,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我就跑路。我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坚持到底了的,偶尔的坚持到底基本上也不怎么正确。
所以,到目前,我几乎没做成什么事情。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的确是这样。我很多时候都是在被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助力,因而做起事来顺风顺水,出了问题也有人给我收拾摊子。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情况,读到这段文字的你或多或少也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当然,你不见得像我这么极端。
打个比方。小孩子一般对小动物都很有爱心,有时候在路边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都会忍不住哇哇大哭央求家长带回去饲养。很多时候,小孩子把小猫小狗带回家之后,新鲜劲儿一过,这份责任就转移到了家长的身上。小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满足了自己的诉求,却没有自己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过去的多年里,我的经历都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上手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事实与我的预估有相当大的误差。在这种情形下,我经历了一个从云巅跌入谷底的过程,在世俗面前碰的头破血流,走到目前这一步,最后跑回来重写《二十二站》。
这种不用承担风险和压力的生活方式,时间一长,很容易让人丧失抗压能力。我的体会如此,不知道你怎么看。
但我笃定的一点是,偶尔的转向是为了调整方向。但如果陷入我这样的情况,每次都会发现自己与环境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因而不得不离开,就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我觉得也不能说不对。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正误是不同的。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中,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是相对正确或错误。但是,既然正确和错误之于我们而言是相对的,那么对于环境,对于世俗,对于他人,正确和错误当然也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奉行的那一套东西当做普世价值观,因为这必然导致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学会变通,去辩证地看待问题。最典型的例子,酒桌文化,你可以说这是装腔作势阿谀奉承,但它的另一面其实是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在意的体现。
生活中很多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想着撂挑子不干就能解决问题。撂挑子大部分时候是放弃处理问题,而不是处理问题的方式。
离开,多少有放弃和逃避的意思在里面。但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逃避的问题根源在于自身,那么离开、撂挑子不过是把死刑改判了死缓,而且每一次缓期执行的期限都会比上一次更短。你最终不得不以一个非常被动的姿态去面对你逃避的事情。
每一次离开,都应当进行一次总结分析,明确到底是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如果是环境的问题,那就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避免下一次再跌进同一个坑里;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么一定要想方法改进自己的缺点,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概括起来,就是分析情况、明确责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一个失败的斜杠青年,我认同“应该趁着年轻多去尝试”这种观点。但我的经历告诉我,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太浮躁,在还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前就选择提桶跑路。尽量多坚持一点,如果情况允许的话。
每次尝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我们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开,都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收获的知识、经验和教训。这些是我们在生活这列不会返程的列车上收获到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