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三是母亲的生日。今年又恰逢阳历的7月1日,是建党101周年的日子,更应该值得纪念。
算来,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每到了这个日子,我都是要尽可能往老家赶的,不管事多忙,路多远,除非是迫不得已,或遇到极为特殊的事儿。
说到“特殊”,还就是因为这两年疫情闹得。去年没有成行,想今年应该会好些了,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在上半年的两轮疫情稍有宽松以后,我就掰着手指头算计,并在心里念叨着:届时应该不会再有什么“特殊”和意外了。可没有想到,在日子临近的前一天,我特意做了核酸,提前定了车票,买好带的的东西,准备第二天出发的时候,因为前两天就听说周边不远的地方又出现的新疫情,对当地已经开始有了波及,防疫措施又严格了起来。晚上刚刚吃过饭,远在老家也得到消息的弟弟和母亲就接连打电话过来,再三“责令”我不准回去。既然说坐火车有风险,我就说自己开车,可又说我技术不行,更不放心。风险和意外的说来说去,就是不同意。最后,弟弟又说,现在管得紧不说,家里老老少少的几十口子,还有街坊邻居,乃至更多的人,万一有个好歹的,向谁都没法交代。一番说辞,让我不得不再次放弃了回家的打算。这才在无奈之下,郁闷了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写下此文以示自己的心情和心意。
父亲的生日和母亲是在同一个月份,前后相差整十天,也就是阴历的六月十三。说到当初过生日的起意,还是在我们兄弟四个相继成家立业以后,街坊邻居们过去的穷日子、苦日子,已经开始见好了。一些人家也就有了孩子生日,娘满月的讲究。退休以后的父亲,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一大家子凑到一起,就有点儿眼红。作为儿辈孙辈的我们也觉得该有这个必要。况且,这本身也不是个多难办的事儿。父亲就和母亲商量着:过是过,就是要把他们俩人的生日放在一起,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不再三遍两遍的折腾了。因为同年的同一个月份里,母亲的生日在先,就定下以阴历的六月初三这一天为准。
想像当中,干了一辈子公家差事的父亲,没退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那也是责任心很强的一个人。从二十来岁正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不管是走村串巷放电影,还是在临近的几个县里收税,参与管理市场;再后来回到他的老本行,跑遍了全县快一半的乡村,当老师,教书育人。直到五十多岁退休,不管干什么,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这些孩子生日娘满月的事儿,是从不挂在心上的。现在,也可能是上了年纪,退休以后,才有工夫回归了家庭的原因,就特别顾念起了这份亲情。又之所以对他和母亲过生日这个事上了心,我想,除以上的原因以外,还因为当年我和弟弟十七八岁时,就一个南下当兵,一个北上念书,从那个时候就常年不在家了。后来的几十年,天南地北的,不是我有事,就是他忙,每年还聚不齐一回。也就想借这个机会,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十七八口人能凑在一起,乐呵乐呵。这应该就是老两口商量着过这个生日的用意和实质。
其实,不管父亲还是母亲,从他们的本意上说,是并不想过他们自己这个什么生日的。用他们开玩笑的话说,“照这样过下去,一年一年的,还不很快就都给过老了?”特别是母亲,起初反对的程度,比父亲还要强了一些。从道理上来说,作为母亲,在这种纯粹的家务事上,是应该更主动些才对。可在这事上,却正好相反,父亲对这事儿上显得格外积极,这倒是让我们觉得有些意外。我知道母亲反对的意思,一是怕花钱,二是怕误事,三是怕遭罪。
怕花钱,是说刚开始那几年的这个日子,都是在家里自己动手做饭吃。后来,就到饭店里去定菜定饭,让人送到家里吃。再到后来,家里人口多了,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就直接去饭店开两桌。我们虽都多少给点儿,可最后都是父亲“买单”。过惯了穷日子的母亲,觉着不管是花谁的钱,两桌饭菜钱掏出去,都给了人家,觉得在外面吃是浪费。怕误事,是说我和弟弟,都在外头有“正事”干,为了这点事,千里迢迢的请假赶回来,就为吃一顿饭,怕误了我们的正事。这也难怪,每逢回家,母亲都会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俩,“在外头做事,端谁的碗,就要服谁的管,啥时候都不能误了公家的差事”。再说怕遭罪,主要是考虑我,离的最远,不和弟弟,自己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而我,正赶上大热天的,回来一趟要早早晚晚火车、汽车的折腾大半天。现在好多了,不和前些年,都是慢车,要提前走在路上的时间就近十个小时。现在虽然有了高铁、高速,那也得要大包袱小行李的折腾五六个小时。来来回回的花钱不说,人不得跟着遭罪?
也不知道是后来的这些年里,日子过得太舒坦了的原因?还是岁月就是这样太过于无情了。似是在转眼之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十个年头,母亲也是整整八十七岁的老人。在过去我幼稚的记忆里,从没有想到父亲竟然会这么快的就离我们而去,母亲那曾经健壮的腰身,还有追着我们喂饭、穿衣的腿脚,也会变得弯曲无力,不再利索了。值得庆幸的是,父亲虽然走了这么些年,但是他当年和母亲商量定下的这个过生日的规矩,却一直被我们坚守着,没有改变。尽管母亲也一再说这生日“不过了、不过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还有后起来的那几个重孙辈的孩子们,似是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到这个时候,也吵吵着给老奶奶过生日。看着儿孙满堂,我想母亲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在心里,也应该是不会轻易就改变了儿孙们这种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的规矩的。在她心里,是和天下所有做父母的一样,谁不想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呢?况且,老人的年纪越大,这种渴望和纠结的心思会越重。不过,这应该也才是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回想离家的三十多年:在这头,我回家的路上,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人独行,后来有了爱人的陪伴;再到后来,又有了女儿的参与。在那头,每次回家,虽有了儿辈、孙辈儿、重孙辈儿,可父亲的过世,母亲一天天老去,还有家乡更多熟悉的人再也见不到了,留在心里的都是人世的悲欢和世事的沧桑。这可能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现实。人活在当下,就要开心过好每一天。心情好,身体好,把每天都当成生日来过。
于2022年7月1日23时30分。以此来弥补因为疫情又没能回家的遗憾,并由此获得一份心安。遥祝远在家乡的母亲,身体永远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