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对大海对岸的这个岛国还一无所知,那么这个让高丽如此忌惮的邻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笔者不妨简单梳理一下这几百年来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
众所周知,在隋唐统一的大帝国时代,日本全方位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明成果,从而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中国化的浪潮,无论是典章制度,还是文学、音乐、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师从中国,有的甚至原样照搬照抄。
然而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则逐渐走上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
天应元年(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即位,可是初登大宝的桓武天皇对京城奈良盘根错节的贵族势力和寺院势力深恶痛绝,决定迁都,不过迁都的过程一波三折,直到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才最终将都城定在了平安,并兴建了平安京,开启了日本的“平安时代”。
整个平安时代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2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唐朝中后期,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这几个时代,其间经历了天皇亲政、摄关政治、院政时代以及武士集团平氏掌权的四个阶段。
平安时代也是中日关系的转折期。宇多天皇当政之时,被誉为日本“学问之神”的菅原道真上书,以“大唐凋敝”为理由,请求废止遣唐使,从此日本便断绝了与中国的官方往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日渐疏离,取而代之的是两国之间日益频繁的商贸往来与佛教僧侣的交流。
平安时代,日本本土文化抬头,在引进吸收了璀璨的大唐文明之后,逐渐脱离了大陆文化的色彩,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平安文化。
然而平安时代并不平安,公元十二世纪,也就是平安时代的后期,天灾人祸不断,天皇家与藤原摄关家为权力而争斗不休,天皇家内部的法皇、上皇与天皇也在争权夺利,宫廷内的阴谋、倾轧层出不穷。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生活困苦,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全国各地盗匪蜂起,班田制早已名存实亡,庄园势力迅速膨胀,就连强大的寺院势力也割据一方,不断挑战朝廷的权威,更别说时不时出现的饥荒与叛乱。
无论是法皇、上皇、天皇还是藤原摄关家,各方势力为了在竞争中胜出,都依赖武士的力量,这种依赖直接促成了武士集团由幕后走向台前,并最终掌权。
平安时代末期,有两大武士集团,一个是平氏,一个是源氏。
最先崛起的是以平清盛为首的伊势平氏,经保元、平治之乱后,武士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朝廷的各方势力都极力拉拢平清盛。
平清盛为巩固自身地位,以联姻手段与天皇、上皇、摄关家结成紧密关系,贵族色彩日益增强,生活也日趋奢靡腐化,他们垄断了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权,一时间,平清盛权倾朝野,甚至有平氏族人狂妄的说道:“不是平家的人就不是人”。
平氏的嚣张与跋扈引起了朝廷权贵和武士阶层的强烈不满,于是各方反平氏的力量开始暗自集结起来,但最后皆被平氏镇压。
平氏的独裁统治为河内源氏东山再起,夺取政权提供了良机。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被流放至伊豆的源赖朝举兵在富士川打败平氏,之后内乱遍布全国,从而拉开了源平合战的序幕。此时,源赖朝决定在镰仓建立根据地,迈出建立关东政权的第一步,并在此设置侍所、公文所、问注所等机构以掌管武士。
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三月二十四日,源平两族在坛之浦决战,平氏全军覆没。不可一世的平氏政权昙花一现,它只是公家政治向武家政治过渡的政权形态。
建久三年(公元1192年),后鸟羽天皇授予源赖朝“征夷大将军”的职位,他经营多年的镰仓政权正式改称为幕府,是为镰仓幕府。
幕府本是源自中国的舶来品,原意是军幕、帐幕,日本的幕府则指征夷大将军的府署,又指将军本人。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的公家时代结束,进入了将近七百年的武家时代。
源赖朝在幕府之下,创立了一整套“御家人制度”,幕府的军事政治基础是御家人和地方武士集团,“御家人”是与源赖朝有主从关系,将军对御家人给予恩惠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绝对服从的义务称之为“奉公”,御家人通过被任命为地头,获得土地的支配权,而御家人祖先遗存土地所有权,承认其为“本领安堵”,其他新赠送的领地称之为“新恩给与”,双方关系通过土地给予而结成主从关系。御家人制度成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建久九年(公元1198年)十月,相模川新桥落成,源赖朝前往参加庆祝典礼,在返回镰仓的路上,不幸从马上摔落,从此身体便每况愈下,于次年(正治元年)正月十三日离世。
源赖朝逝世之后,他的妻子北条政子按照当时的惯例出家为尼,可作为新任将军的监护人掌握了幕府的实权,时人称之为尼将军。
北条政子大力提拔娘家人担任要职,将兄弟子侄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元久二年(公元1205年)北条义时成为幕府执权,从此外戚北条氏便世世代代以幕府执权的身份掌控幕府实权。正所谓“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家”。
建保元年(公元1213年),北条义时攻灭和田义盛一族,从而巩固了北条氏的执权地位。
承久三年(公元1219年),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被刺杀,河内源氏一族就此绝嗣,此时朝廷内部倒幕派开始蠢蠢欲动。一向对幕府怀有敌意的后鸟羽上皇,认为将军之位空缺,必将导致幕府的内讧、分裂,甚至瓦解。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承久三年(公元1221年)五月十四日,后鸟羽上皇开始行动了,他向全国发布了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
院宣的中心思想就两条,一是斥责北条义时挟持幼主,在幕府独揽大权,藐视皇权,犯了大逆不道的谋反之罪,应予严惩;二是将原属于幕府的守护、地头的处置权,收归朝廷。
在院厅的倒幕运动的步步紧逼之下,幕府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关键时刻,“尼将军”北条政子召集有力御家人,商讨对策,其间,她发表了动员令。
北条政子声泪俱下,悲愤激昂的演说,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御家人,尽管许多人对北条氏的专权心存不满,但是有一点他们明白,维护他们利益的不是皇室,不是院厅,而是幕府,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北条政子的动员之下,当晚,幕府的一批元老齐聚在北条义时的府邸商讨对策。
由于幕府上下团结一致,战斗仅仅持续了十日左右,北条泰时、北条时房便攻入京都,后鸟羽上皇策动的这场倒幕运动被北条氏镇压下去了。
承久之乱后,幕府进一步强化了六波罗府的权力,分别任命北条泰时和北条时房为南北六波罗府的“六波罗探题”。
六波罗探题的设置意在加强幕府对朝廷和西日本的监视与控制。
北条义时去世后,北条泰时继任幕府第三代执权,泰时在任期间,为缓和武士阶层内部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任命其叔父北条时房担任“连署”一职,掌管执权政务,并任命11名御家人组成“评定众”,建构民主的集体合议制度,与执权、连署共同商议行政、司法等重大事务,包括幕府政所、问注所掌管的财政、诉讼案件的裁判等都得经过评定众通过,赢得了御家人对北条氏的支持。
北条泰时的法治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贞永式目》的制定。《贞永式目》亦称《御成败式目》,此式目被认为是与养老二年(公元718年)藤原不比等编纂的《养老律令》相匹敌的法令集,成为幕府约束武士社会习惯和道德的法典。
仁治三年(公元1242年)六月,北条泰时病亡,享年62岁,其兄北条经时继任执权,四年后因病下位,泰时之孙时赖成为幕府第五代执权。
时赖继任执权后不久,就发生了“宫骚动”,北条时赖乘此时机彻底肃清了反北条氏的名越光时和前将军赖经的势力,将参与反叛的人予以惩罚,奠定了北条氏的专制基础。
然而“宫骚动”的平定,并没有彻底解决执权派与将军派之间的矛盾,紧接着,时赖又镇压了三浦氏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执权的统治。
建长元年(公元1249年),时赖设置了由多名官员组成的“引付众”,规范了审判制度,更快的解决诉讼案件。
建长四年(公元1252年)时赖立后嵯峨天皇之子宗尊亲王为幕府将军,镰仓幕府由此进入“宫将军”时代,并开启了“得宗专制”的时代。
历史上,北条氏嫡系被称为“得宗之家”,而“得宗之家”的主人(家督)称为“得宗”,他是镰仓幕府主权的操纵者,也是北条氏嫡流代代相传的称号。
康元元年(公元1256年)十一月,执权北条时赖因身体欠佳,辞去执权之职,由于其子北条时宗年纪尚幼,便由北条重时之子,政村之兄北条长时继任执权,自己则由宋朝僧人兰溪道隆受戒出家。
此前历代执权都是北条氏嫡系家督,而北条长时是非家督系北条氏后裔,为维系嫡系利益,时赖虽已出家,但仍以家督(得宗)身份继续执掌幕府实权。
公元1263年,北条时赖病逝。
数年之后,当蒙古国书送达日本的时候,已是第七代执权北条政村。
此时的政村早已年过花甲,根据他与北条时赖之间的约定,先让年幼的北条时宗在连署的位置上历练一番,积累一些政治经验,待时机成熟再晋升为执权。
但是当幕府收到了蒙古国书,年事已高的政村自知无法应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危局,于是便借口北条时宗成年之机,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年轻的时宗,自己回到连署之位,安度晚年去了。
那么这个年仅十八岁的执权,将如何应对来自蒙古帝国的重重压力和威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