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
首先要熟悉教材,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各科学科学习的根。首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备课标、备教师用书、备教材、备学情。
1、不懂就查看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
2、查阅教师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念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3、研读教材,具体来说:
(1)解读文本。
(2)字—词—句—段—篇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3)分析课后思考练习,它往往就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
(4)规范朗读。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
(5)思考“单元导读”和语文园地的题型,明确教材的训练点等。
4、备学情。思考问题:比如: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
二、有效课堂
1、学生懂的——检查;
2、学生不懂但自己能看懂的——概括与提炼;
3、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
4、合作学习交流也不懂的,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
5、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
三、上课
(一)课前要预习(先学后教)
预习方法1:
1、默读: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
3、朗读: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5、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
预习方法2(五步预习法):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会认”的生字,用“0”圈出,“会写”的生字,用方框框画出。
3、三读课文,画出好字词。
4、四读课文,思考课后题。
5、五读课文,标注疑难问题。
(二)上课流程:
1、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疑问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温故知新复习导入法……)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本课重点)
设疑解疑、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合作探究(筛选问题,得出讨论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分享交流(汇报学习收获,展示探索成果)。
4、当堂检测,评价反馈。
检测内容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检测问题有针对性。“当堂检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每一个学习目标都课适当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4)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5、归纳总结,提炼精髓。
小结要求:自然贴切、语言精练、方法灵活。
6、合理板书,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体现教学意图、揭示教材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
7、布置作业,引发思考。
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布置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8、注重反思,促进成长。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认真的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深深强调了反思对一位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如此重要。
教师要反思,在课堂上对于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可以继续发扬,而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要思考如果是再继续上这堂课,我应该怎么来处理。
上课模式举例子(供参考)
比如:上课五环节:
1、组织教学复习提问2、引入新课探究新知3、归纳总结复习巩固4、当堂检测评价反馈5、布置作业引发思考
比如:
1、复习巩固新课导入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4、检测反馈
比如:
1、自主先学 2、小组讨论 3、交流展示 4、质疑拓展 5、检测反馈 6、小结反思
比如:
1、提出问题2、自主思考3、小组讨论4、展示交流
(三)备上课的态度
1、博大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
2、幽默风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