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平桥是乐土:
a、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我心中又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①“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②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③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④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⑤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c、为什么要写乐土之乐?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b.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c.我在去看戏的途中产生过什么错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把途中的“松柏”误认为是赵庄;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上的灯火。作用:使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于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d.这段描写的特点、作用?
特点: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e.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
总结: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 ②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 ③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最好,划船技术最熟练。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 ⑤第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 ⑥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 ⑦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 ⑧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C.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嗔怪——询问——送豆——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