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至要莫若教子,至乐莫若读书。诵读经典,书香世家一直是我的梦想,想必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然世事纷扰,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停留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上。有了孩子以后,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深知他的明天由今天我的选择与坚持所决定。于是,我选择了诵读经典,与经典同行,并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相信若干年后,我的孩子能有“众里寻他千里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之境。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被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人类给养。能让绵延的时空穿越我们的身体,并在我们身后筑起文化的巨石,能让千万年的智慧在我们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当我的孩子还在妻的肚子里熟睡之时,我便开始给他朗读唐诗、宋词,还播放一些中外名曲。他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后,经典始终相伴左右。
《老子》《论语》是我选定的必读教材,在他能说话之时,每日都教他一些。他有时觉得好奇,就爬到了我的腿上,对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我坚信熟读成诵,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大人们不能扼杀天使的翅膀,在文言文的天空里,在经典的世界中,孩子应展翅翱翔。
记住《老子》,老子便跟随一辈子;记住《论语》,孔子便相随一生。有此二人为子引路,有道儒之学,减增之法为子引航,子必继往开来,不负众望。
在他刚上幼儿园时,已经能诵读《论语》八章,《老子》近千言,还有《千家诗》一本。识字,数数,加减法等也收获满满。许多人羡慕他,小小年纪,出口成章。也有许多人质疑我,揠苗助长,应该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那么,什么样的童年才幸福、快乐?中国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文明亘古未断,最关键的是有文化强根。文化强根育文化强人,文化强人兴泱泱中国。吃喝玩乐不是快乐的生活,更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童年生活。苦海无涯是外行对内行的误读,他其实很幸福很快乐:在诵读中感受到了琅琅上口的韵律;字正腔圆的朗诵让他有超出同龄人的口才;《老子》《论语》《千家诗》《初中古诗词》等2万余字的认知,让他在幼儿园独领风骚……这些学习带来的幸福感,非玩具、小食品所能及,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童年即可让孩子有天下的认识:思乡、边塞、战争、田园、民族等在小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他有超越疆域的视角,他有跨越年龄的思考;而且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他出门的每一次旅行,对他都是知行合一的成长。这一切,才是幸福、快乐的童年。
经典一路同行,儿子已经上了小学。荏苒的光阴带走了历史的尘埃,唤醒了文化之根。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几年的投入与坚持,结出了累累硕果。
英语。当他拿起英语课文熟练朗读之时,我意识到了文字的关联性。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文字不同,读和记是相同的。几年的经典诵读练就了非凡的语感和快速的记忆。只要是文字类的,他一定比常人敏感,这种优越性带来了学习的兴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厚积薄发的果实。在校外英语班,他与二年级学生同班,并未表现出吃力与压力,反而名列前茅,轻松无比。学习的惯性已让他进入正轨,而且是超级高铁。
一年级只有数学和语文两大主科,我并没有教他过多的具体知识,因为经典再次闪耀光芒。
数学。口算是数学的根本。一年级口算快几乎可以傲视群雄。我发现他的口算快得惊人,虽说也练过一些计算,但能力绝非单项训练的结果。它是多重立体构架出的本能反应,就如同灵性,很难用一种方法训练出来。口算的根源是记忆,记忆是背诵习惯酿出的果实。他的口算能力是单纯的口算训练加上大量经典的背诵训练合二为一的结果。每一项知识背后都有一项或几项隐含的知识,而究其根源,便是经典诵读。
语文。作文是语文的灵魂。广泛阅读和大量字词句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触景生情、多愁善感、闻一知十是作文的润滑剂。好像过于宽泛,无从下手。但当儿子自信满满地写出一篇篇好作文并能引用些许古文时,当他突出奇想要创作剧本或者独创古诗时(虽然很稚嫩),当他主动问我动词前加土也地,动词后可以是双人得时,我明白了,又一颗果实成熟。一切的努力都在这一刻彰显,想解决作文问题,也须从诵读经典开始。练头脑,练能力,练人品,练文化的源远流长。
故事暂时到此,故事还将与经典同行。
与经典同行,让人类瑰丽的文化遗产闪耀孩子的碧海蓝天。前途茫茫未知,有经典相携相伴,即使万古人间也是四月天。希望大家尊重经典,走进经典,都与经典同行,背囊满满,微笑地面对人生的大好河山。
r": ".�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