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完成了《智取生辰纲》的教学。
在教学之前,面对的是如此的学情:学生反映看不懂《水浒传》里的文字,经调查发现,原因在于小说虽为古代白话小说,但文白相杂,同时又是在说书底本的基础上再创作的,所以掺杂了较多当时的方言。因为看不懂,所以没兴趣。
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在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无异是非常艰难的。以学定教,因这些学生在课前是不可能自觉地看一眼课文的,所以只能领着学生一句一句读文字,先把文意读通为要。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浪费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时间,但也有新的发现,在读懂的前提下,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就表明,虽然这些学生基础很弱,但对于《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是一定有可能的,只是,在阅读方法的引导上,老师需要费更多的心思了。
读懂了文章,学生也就明白了吴用等人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过程,梳理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此完成了第一个学习任务。紧接着,一起来分析杨志一行人丢了生辰纲的原因,学生洋洋洒洒总结出来了十几条,我引导学生将这些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在主观原因里,又细分出了集体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接着,主要来探究个人原因对丢失生辰纲的影响,从而分析出了杨志性格中的不善用人、刚愎自用、暴戾无常等。那么,杨志真的一无是处吗?这是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好机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人物,也是九年级学习中分析形象的应有之义。
探究原因,分析人物,也要与语言实践去结合。于是,我给学生抛出了一组句子,要求仿照第一个句子,补填第二个。
吴用团队凭智取得生辰纲
杨志( )( )丢了生辰纲
这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于以杨志为首的一行人以及他们丢了生辰纲的原因的认识情况。课堂上,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分析,对于第一个空填出了“一行”“众人”“等人”“一队”等,从上下两个句子中这一个词语的对比,可以体会到两个群体在素养上的差别。对于第二个空,个人觉得学生填得更是精彩:“鲁莽”“不合”“被惑”“疏忽”“自大”“贪酒”“中计”“内讧”“因乱”“失察”“嗜酒”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杨志一行人丢失生辰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