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也许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会有意无意的被拿来做对比,会带着家人的期盼,会听到他人的评判,会有自己心底里的期望,会有现实的落差......
因此种种,会有不甘、会有反抗、会有不满现状、不满自己,逐渐迷失在别人的眼光里、自己的否定中。
为什么我不是某某某,为什么我做不到某件事,为什么我不够好,焦虑不安,自暴自弃。
也许你终于在某个时刻,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了真正的自己。不再强迫自己必须是谁,必须做什么,接受本来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去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想象中的他人。
这就是我想说的接纳自己,然后再做更好的自己。
《5%的改变》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一位给作者来信的人说:“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有的能改,有的怎么也改不了,最痛苦的莫过于,明知某个问题已经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糟,却还是改不了。他说中考前,突然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就是无法去做,有时甚至就是趴在卷子上玩儿笔芯。觉得自己像被外星人绑架了意志,心里很急,但就是无法停止一些无聊的行为,最多只能逼自己学半小时。高考依旧如此,成了高开低走的典型。
最近想振作起来考会计证,但是刚刚刷了3个小时剧,这个剧以前看到一半就没看了,说明剧情并没有多强的吸引力。觉得自己又在重复搞砸人生的行为模式。
有时候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在做无聊事情的肉体在旁边歇斯底里:“你该看书了,无聊死了,干嘛一直看个不停,逃避看书呢!”
觉得自己很绝望,所以想要寻求帮助。
作者给的方法是,既然如此,是不是旁观者认错人了。在接下来几天让当事人和旁观者进行对话。当事人在自己的人设立,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活的很自然。旁观者着急,因为旁观者拿一套错误的剧本,把当事人想成了她误以为的一个角色。
所以接下来听听当事人是谁吧。让提问者接下来7天,每天记录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话。比如旁观者说:“你该看书了,这个剧并不好看,好无聊,干嘛一直看个不停、逃避看书呢!”作为当事人向旁观者解释,她认错人了,并做一句自我介绍,让她知道你是谁。比如:当事人说:“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应该看书的人,我是……”
所以反馈中,她在刚开始的时候,在这种自我挖掘的对话中,聊的没有结果,到逐渐深挖到内心深处的“封印”,过往总爱通过这种打压去否定自己、降低期待值或积极性,压力的源头都是“我”把别人的想法胡乱堆在自己身上(应该相亲、应该事业有成、应该会来事儿......)。逐渐感受到自己很久没有关心“自我”了,容易被人影响,虽然战胜情绪还很难,但是总觉得开了好头,获得了一些持续下去的动力。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大多数痛苦来源于“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因此就是要接纳,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无论好坏,无论如何。接纳不是自暴自弃,我就这样了,我就是这样的人,爱咋咋滴,破罐子破摔。而是认识真实的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
就像作者所说,消化了“我不该如此”的错位感,才能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没有速成法,只能不断提醒,自我对话。就像案例中作者给出的建议一样。
一点一滴的进展,看到真实的自我。
在认识自我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不放弃才是最真实的态度。
回想起来,自己也曾多年在这样的心态中自我折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说的不好,有时候觉得自己某件事做的不合心意,都觉得自己不配吃饭睡觉。
从11岁外出住校读书,一个农村土妞和县城环境以及人的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不敢、不愿表达的性格。现在想来心里可能也带着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其实谁又在乎这些呢?
可能也是长时间自我打压,到了高中时期,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自暴自弃;那时候已经高三,不想学习,不想上课,有时候还逃课。高三时候,老师已经有了侧重点,重点的重点关注,估计没希望考上大学的,也就放弃了。因此逃课也不会被老师训。
但幸好,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放弃的声音,虽然已经到了高考临近,虽然别人可以放弃你,但自己再不对自己负责,人生该走向何处?可能这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心态,顿时让自己清醒,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时间虽然紧迫,能学多少学多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上下学的路上,拿着纸条背诵语文内容。
虽然心底不放弃的力量占了上风,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心态一直在。
学习,也是一剂良方,从什么时候认识到了“接纳”。独处,是一份馈赠,让我思考,理清头绪。家人又给我力量。终于觉得自己能够和自己相处了。
是的,我就是我,外界强加给我的,我有权利选择如何应对。我本来的样子是这样,不在错误的想象我为何不是那样。但我可以在认识到自己的基础上,去像优秀的人学习,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各不同,面面俱到,完美无缺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是有努力、有奔溃、有恢复、有成长。好好的抱抱自己,找一个独处的时机,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闭上眼睛,找找心中最真实的自我。让自我和旁观者聊聊,就像我们和他人意见不一致,通过沟通来达成一致一样。
不着急,我们一生都在自我成长,自我追寻;该在30岁到来的成长,不会在20岁提前到来。
愿你我都能接纳自己,然后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