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拉》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她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驰名文坛。文字里黑暗怪异,乖戾残酷的气息,像很多拉美文学一样带着让人震撼的张力,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秀拉》的故事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黑人士兵夏德拉克被流弹击中后,又目睹了自己队友的阵亡,让他对死亡充满恐惧。为了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他设想如果一年中只把一天投入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剩下的时间就会感到安全与自由,于是他创立了“国立自杀日”,在这天他会摇着牛铃,挨家挨户地宣扬自杀。
而他居住的“底部”的小镇,死亡经常发生。幼年时的秀拉在嬉戏时将男孩甩入水中;伊娃的一把烈火将淋上汽油的儿子李子活活烧死;汉娜动人的身材也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被舔舐成焦黑的躯壳……这些接二连三的死亡令人感到窒息。最不可理喻的是,这些惨剧是他们人生中的必然选择,在凌厉的环境下无需思考的结果。
秀拉做过许多常人看来十分出格的事,她听到了自己母亲在背后亲口说不喜欢她,感到孤独绝望。误杀了小男孩后,更加不自信。在别的女人每天为家务和孩子付出辛劳时,她放纵自己挑战道德的底线,去了解别人和自己。当看到男人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享有尊严和玩弄女人,却不知道男尊女卑的根深蒂固。
秀拉和奈尔从小就是莫逆之交,是“用两个喉咙呼吸,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密友。但秀拉却与奈尔的丈夫偷情,还抛弃了自己的丈夫,面对这一切,奈尔再也无法平静相待,离她而去,她的行为招来了流言蜚语和恶意的揣测,在“底部”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虽然世俗的眼光将秀拉评判为“恶”,她却始终在与世俗反抗,不做作,不贪婪,在重重偏见的裹挟下,不加掩饰,直截了当地追逐自己不羁的灵魂。
“爱是天空,背叛是闪电,撕开天空,让我们看清楚。”小说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背叛将爱撕开给人看。秀拉死后,失落的空虚向奈尔袭来,她哭喊着:“我们是在一起的女孩。”当所有的禁忌被打破,当所有世俗的爱被破坏被背叛,最后剩下的却仍是爱。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里,探讨了善恶、生死、以及罪孽与宽恕。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爱因为背叛变得痛苦与绝望。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但又鲜血淋漓。好在之后让废墟上开出爱的花。
秀拉作为自我意识强烈的女性,没有在意世俗的评判,内心对爱的呼唤,让她自我的放逐与试探。读懂秀拉的世界,也试着读懂环境对人本质的影响。人的悲剧可能源于外界的作用,但更多是自己的意识,秀拉的悲剧可能是她努力寻找另一个“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