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看到茅老师公号里的一篇文章《一封初中女生的遗书告诉你:怎么打,孩子最疼;怎样羞辱,孩子最崩溃》,看得让人惊心动魄,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忽略遗书的真假,但这封信里提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存在于每个家庭中,甚至遍布教育的角角落落。如:“你们心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做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名的我,是排名年级前20名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句句扎心,扎得人无言以对,句句是家长最为期待却最为痛心的话语。
这不禁让我扪心自问:教育的初心是什么?难道是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暂时优秀的成绩吗?大学毕业后,成绩分明不再重要,那么,在长达近20年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单纯的高分数而毁掉孩子的其它能力吗?肯定不是,但大家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我知道,尽管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分明殊途同归。不论老师与家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一个正常的孩子变成一个怪异的、不堪一击的人。
他们承受的太多了!
我们是时候撕下“伪教育”的面孔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指向人,而非成绩亦或“985”“211”名牌大学。
当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倾尽半生,追求的东西有很多,而并非只有成绩,然而,又有多少家庭因为片面追求成绩,希望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成长,而最终都成长为问题孩子。
的确,问题孩子的问题,本身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于他们背后有一群问题家长。这群家长太过强大,孩子奈何不了他们,最终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摆脱自己痛苦的境地。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差,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在我们那个年代,皮糙肉厚,什么样的苦没有吃过?”听起来,的确也有一番道理,但没有路过现在孩子的苦,又有什么理由来评判孩子呢?现在的孩子的确经受挫折能力很差,但这些孩子不正是家长一手炮制出来吗?
伏尔泰说,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是的,当一个问题孩子出现时,我们对于问题孩子总是以纠错的方式,试图让孩子们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可从不曾反思自己就是问题孩子的制造者,也不曾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法或者教育方式?
我们总是拿自己卑微的过去和孩子的当下比较,殊不知记忆具有加工美化作用,倘若时光倒流,我们的当时也不过如此,甚至不如现在的孩子,那么又何须用“假过去”来击败孩子呢?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不过是在拿着“长辈”的身份,进行无理的压制孩子,竟然忘记了孩子也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帮助。
面对问题孩子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与他们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现实是我们与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我们总是期待孩子能够再好一点,期待孩子的表现更出色一点,却忘了世间普通人居多,天才不过是少数人的专利。那么,又何须逼着有着普通资质的孩子去逾越那条连我们都无法逾越的鸿沟呢?接受孩子的普通,接受孩子的问题,接受孩子的贪玩,这就是现实!其实,我们也很卑微,甚至卑微到用孩子的优秀来博取别人的赞赏。
请记住,孩子的优秀,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孩子是他自己,不是你,也不是我,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在我看来,目前多数教育问题都出在“培养优秀的孩子”这个目标上。
也就是说,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的一致目标是优秀,而不是孩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所以,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孩子出现了。在教育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接纳,接纳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天性,而绝非把一个个具有自己个性的孩子塑造成我们心中的完美对象。维纳斯不也是因为断壁才完美的吗?自古以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此简单的道理,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怎么就失去了理智呢?
我们不光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还要接受孩子的天性——贪玩。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玩耍,不喜欢玩耍的孩子定然会出现问题。在生活中,“别人家的孩子随处可见”,但当一些震惊世人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这正是这些优秀的孩子吗?复旦投毒案、药家鑫事件、清华学生虐猫案……哪一个曾经不是优秀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大家眼里的榜样?令人惋惜,也令人窒息!
什么时候,教育成了孩子最大的杀手?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他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这句话,多么痛的领悟!然而,又是多少家长教育孩子至高无上的宗旨。
童年,就那么短暂,你爱或不爱,童年总要逝去,孩子总要长大。然而,童年给每个人烙上的印记却是不同的,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请接纳孩子,无论他们优秀与否。
与其呼喊“救救孩子”,倒不如“救救家长”,改变不了问题孩子时,不妨改变问题家长。如果说“完美的孩子”是你们的需求,倒不如自己首先向着“完美”靠近,当你发现努力如此艰难时,还会逼迫孩子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吗?
贪玩、制造问题是孩子的天性,莫不可为了存自己的“天理”,灭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其实很简单,他们的要求也很低,只要你接纳他们,只要你弯下腰来与他们一起前行,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