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风顺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然而俗话说:“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人有春风得意,也免不了失足落水。
小丢一个大大咧咧的姑娘,她今天向朋友们诉苦:“这周工作疏忽了,我被领导骂惨了……”。
小关连忙说:“我比你还惨,客户不续约,我差点被经理安排到开发区去看仓库……”
“啊……对不起啊,我让你想起不开心的事了”,小丢内疚地向小关道歉。
…………
“哦,被领导批的感觉真是太难过了,事情解决了吗,需要我们怎样帮你呢?”小欣关切地问道。
“谢谢你小欣,问题已经解决了,只是惆怅自己毛毛躁躁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
…………
这样的交流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失意的时候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安慰呢?
小关和小欣的话语,哪句让你的心灵更治愈呢?
01 卖惨式安慰
刘墉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中说:“别人事业失败,跟你诉苦。与其以成功者的姿态来指导,不如告诉他,你当年跌得比他更惨,是一点一点又做起来的。”
小关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然而这并没有为小丢带来慰藉,反而让小丢心生内疚,她感受到自己的倾诉让朋友更烦恼了。
小关可能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同样的方法安慰到许多人,但唯独没有安慰到我的朋友小丢,为什么呢?
02 共情式安慰
小丢更倾向于小欣的安慰,她感到自己的烦恼被小欣捕捉到,内心在那一刻被理解了,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什么是共情?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并给予对方回应的能力。
苏芮的歌曲《牵手》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痛苦着你的痛苦,悲伤着你的悲伤”这就是共情力在生活中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医生亚瑟▪乔拉米卡莉在《共情的力量》的书中写道,尽管自我暴露可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连接,但这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内疚,我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需要。
在小关卖惨之后小丢表现出了她的内疚感。
03 我好,你不好
或许你会说,我就是像小关这么卖惨安慰人的,没什么不对,关键是周围的人很受用啊!
我们可以在网上试一试,发出与此文章类似的提问,支持小关的是大多数。
刘墉的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我不是教你诈》位于各大网站排行榜前列,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一个局限在眼前的天地,又将与他人争高低视为合理化的生存模式,必然喜欢他人不如自己,听到他人比自己还要惨,自然是被治愈到了,这一切正好被刘墉捕捉到了。
余秋雨先生说:“草地那么大,野草那么高,食物那么多,这该是多么自由的天地啊。但是,它们从小就是为了那批人“斗蟋蟀”才抓在罐子里;年年斗,月月斗,除了斗,它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爬行,为什么进食,为什么活着。”
眼里只有争斗的人,就像被抓进罐子的蟋蟀一样,他们习惯了争斗,接受了一方好而另一方不好的认知,人的本能是逐利的,自然追求我好你不好的模式。
被争斗屏蔽了自身的感觉器官,失去了自我觉察能力,无法与他人共情,体会不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唯独用争斗的模式去实现自我预言了。
卖惨式的安慰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预言,实现了心中的圆满。
04 我好,你也好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外部人际关系网络。”
小丢没有争高低的愿望,她的内在模式是“内在的父母”好,“内在的小孩”也好。
她追求的是我好,你也好。
小关给她一个我好,你不好的模式,我好了别人就不好了,反而平白地生出内疚感来。
她想要的只是朋友的理解,当感到自己被小欣理解后,就已经被治愈了。
05 或许你更需要共情
人与人有诸多不同,生存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内在模式,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内在逻辑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不能去评判他人的对与错。
只能说对方需要,我们的努力才没有白费。
我们需要的是共情式倾听,为了理解他人、感知世界而倾听。
我们需要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中。
不仅关注他人说出来的话,还要关注他人的手势动作、身体姿势、面部表情。
在倾听时放下我们的倾向性、我们的观点与对方在情感上建立连接。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
共情式倾听也适用于体会自己的感受,所谓的“我需要静一静”,一个人为什么要“静一静”?
屏蔽世俗的嘈杂,任由思绪随意流淌,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让自己更加理解自己,这就是共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