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感”的意义

2024年11月4日星期一

评价教师的头衔越来越多了,专业上的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领航教师、拔尖人才,荣誉上的有最美教师、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等。但作为老师来说,自身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拥有学生内心颁发的荣誉证书,获得内心的趋同感,缺少这份情感上的认同,教育工作都只是一个过程,而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学校的教育中看到,那些真正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效果大都会处于前列。教师最应该努力的方向就是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并引导他们主动去寻找学科学习的水源。

现在,很多地区都开始倡导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尽管家长的确也需要不断学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但和师生关系同样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趋同感,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的得失,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导。如果没有对父母的趋同感,很多时候,尤其是在8、9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父母说什么收效都很有效,或者顶嘴,或者消极抵抗。

在和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经常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考虑他们的建议,并以平等姿态和孩子沟通,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能够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趋同感,在这个时候和孩子交流一些观点很建议,更容易让孩子接纳。

实际上,管理者在学校里带团队是同样的道理,也要让老师产生趋同感,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氛围,让老师们知道自己的声音被重视;其次要有尊重和信任,尊重教师的专业,在教学研究中要从他们认知和真实的需求出发,信任他们的工作能力,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要全力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参与教学研究的机会;第四,建立让老师们认同的评价机制。多维度考量教学效果、师德师风等。

最重要的是,在教师遇到工作问题的时候,要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指责和冒犯,追究责任,和老师站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当管理者有了真诚的行动和投入,就会获得趋同感,管理者的建议和感召才能发挥管理价值。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同理,真正的影响,不是用强力去撞开对方的心门,而是要使对方主动为你开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