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物质奖励,只能让孩子变得浮躁和虚荣。只有让孩子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成功感和喜悦感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作为家长,与其费尽心机地奖励孩子,不如脚踏实地地走进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
第一,物质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心里暗示。
”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本来就不是乖孩子,如果今天不烦姥姥,我就奖励你。”
第二,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不少家长把奖励当作诱饵,目的是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来回报自己,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思想。
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也会付出一定的心血。经过努力,得到了父母的期许,比如提高了多少名次。父母兑现了承诺,孩子的心灵得到慰籍。这是父母和孩子都高兴的事。可悲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足,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的不断加码,孩子往往达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心里矛盾重重,希望获得奖励,却不能总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自然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孩子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表现出自律、负责任、诚实等美好品质,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自我满足,这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奖励,父母没有必要再给予物质奖励。
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孩子学习进步了,成绩单就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认可,也是对他付出的最直接回报,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最高奖励。
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最高的奖赏;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也是对恶人的最大惩罚。物质奖励,决不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而那些没有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也绝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拥有的品德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