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之所以能过广受欢迎,被称为华语世界里拥有最多的读者。作者从金庸小说里面摘出两句话作为答案。
第一句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是郭靖说的话,讲的是家国。《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水浒传》等传统侠义小说,基本都有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主基调。即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忠君报国。
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不论能力大小,为了国家利益,都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套用儒家的说法,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仅有家国情怀还不是最一流的文学。
第二句话是,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是《倚天屠龙记》里明教的歌,讲的是悲悯。这就有点佛教的意味。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总有一副菩萨心肠,在云端俯瞰芸芸众生,皆是普度之人。
小时候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总会要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蛋。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观念在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
其实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黑和白之间还有灰色地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教我们做一个纯粹的好人,但现实中很难做到。好人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坏人也不是绝对的坏。
好的小说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点在金庸后期作品中都有体现。
作者讲到,金庸的书,常常怜世人。越到后期越是这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人人可悯。笔下的一切人物,一切个体,都是怜的对象。
可以说,家国奠定了金庸小说的底色,悲悯决定了金庸小说的高度。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金庸作品的解读,比如最早读过陈墨解读金庸的书,但六神磊磊的解读,视角独到,不落窠臼,结合现实,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的解读恐怕作者本人当时写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就像小学课文里面,要求提炼的中心思想一样,作者写的时候恐怕都没想这么多。
读这本书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读的时候从来没想到他的这些观点呢,恐怕这就是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作者的独到之处。
从六神磊磊的简历可以看出,他以前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长期从事时政、政法报道。
有这种经历的人,必是有开阔的眼界、犀利的洞察力,深谙社会百态、体察人情世故。因而读金庸时能够跳出来,钻进去,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鲁迅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体系、立场角度、职业经历都不尽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会不同。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有无数个切面,能够折射出不同的绚烂光彩。对于金庸小说的解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