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运动性猝死的风险?为什么运动前一定要做心血管风险评估?

运动有益健康,但运动也要注意控制好“度”——运动适度,强度适度,评估适度。

事实上部分人如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者,是应在风险评估和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健身的,否则极容易出现运动风险,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虽然运动性猝死概率相当低,根据法国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仅为0.46/10万,但只要有那些一点点的危机产生可能,都应得到重视。

医学上有一项运动人群风险评估方法,以下列4项核心变量和7项非核心变量为基准,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即为低风险状态;存在有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项以上非核心变量即为高风险状态:

● 核心变量:

1. 年龄(男性>50岁,女性>60岁);

2. 合并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

3. 有早发(男性<55岁,女性<65岁)冠心病或其他先天性、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

4. 参加或准备参加高危极限运动。

● 非核心变量:

1. 缺乏规律的运动习惯;

2. 存在提示有心血管疾病可能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3. 男性>40岁,女性绝经后;

4. 吸烟;

5. 高血压;

6. 高胆固醇血症;

7. 肥胖。

除了本人的健康状态外,运动强度也是对运动风险干预很重要的因素,高强度的运动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心肺功能上有正向的帮助,但对于高风险人群,则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如高山滑雪、马拉松赛跑、铁人三项、篮球等高强度运动中,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往往高于其他运动项目。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 高风险人群要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控制好运动强度

对于高风险或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循序渐进很重要,先从轻度运动锻炼开始做起,不要一上来就挑战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中高强度如打篮球马拉松这些高强度运动。此外运动前要注意热身,部分运动还需要按规范佩戴好防护用具,运动过程中要做好补水和防晒,大量出汗时,可以饮用一些运动饮料,除了补水还能补充电解质。

● 运动过程中注意随时对运动状态做监测评估

高危人群在运动过程中可佩戴一些如心率监测器、运动手表等评估设备,可在运动中随时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指标,在出现异常时能及时给予提醒,同时运动者也要注意运动中是否有不正常的疲劳、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若有异常指标或症状应立刻停止运动并至阴凉处休息和水分补充。

● 高风险人群应做好定期的心血管健康筛查

若自己或亲友属于高风险人群,则在运动前后一定要做好心血管风险筛查,心血管风险筛查主要是对检查者的心脏结构、心肌供血、是否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等进行评估,具体的检查项目可能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心肌核素显像、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基因检查等。若筛查结果为适合运动,则可咨询医生后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随后逐步加量,若筛查结果为异常,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解决原发疾病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运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