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在古代是古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古琴的代称。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音之中,“丝”之所指即是古琴。丝弦与古琴,堪称天作之合。历来崇尚自然的古代先人,“削桐为琴,束絲为弦”,奏出了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的“华夏正声”并流传至今,也形成了“无丝不成琴”之琴道传统。
丝弦是用上好的蚕丝制成,七根弦粗细依次渐减,蚕丝在打合缠绕之后,要在特制的胶汁中浸渍、熬煮。熬煮丝弦也并非易事,煮弦时间的长短对琴弦音色的清亮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令琴弦坚韧耐用。
古代琴人大都自己制弦,对于琴和琴弦关系的认识比我们今天多,对于琴弦的要求也比我们高,琴人中不乏制弦高手。宋代以来各代的琴家更是各有一套自己对于琴弦的作法心得,不尽相同,也从来未曾有无弦可用之忧。依照琴人的原则,琴弦因人因琴而异,不拘一格。明清以来,江南一带因唐楼出产的蚕丝品质极佳,故所制琴弦亦被列为上品。
昔日古人坐聆松风、抚琴思贤,于千岩万壑中随性而鼓,心游物外。琴可传世,弦却难以传世。蚕丝与桐木,生死相依几千年,用传统丝弦琴家的话来说:“用指尖触摸与天然蚕丝相亲的绕指之柔,在操缦之间与天地古今相通的怆然之气,始终是钢弦古琴所无法比拟的。”以丝弦抚琴,虚实分明,交相辉映,犹如传统国画中的山水意境。琴曲中所追求的和、静、清、远、古、澹、圆、润,则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和新理念的普及,传统古琴音乐再度复兴的思潮泛起,“琴学”备受青睐,斫琴、习琴以及研究琴学的人越来越多。传统丝弦也受到琴家关注,期盼“丝弦回归”的声音越来越高。若要用上好丝弦弹奏出一如从前的古人情怀,谈何容易。细细的一根丝,不知牵动了多少琴人复兴传统丝弦的中国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丝弦情有独钟的少数琴人至今仍然坚持使用丝弦,坚信丝弦的无可替代。
双十二期间,天音琴坊将推出音质幽雅古朴的丝弦琴,供广大古琴爱好者挑选。丝弦取材于自然,以上好的天然蚕丝为原料,由上千根蚕丝制成一根琴弦,音质古朴具有文人气息,令弹奏者在其琴声中再现远古琴韵的风雅,学琴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就能够完全接受,好的丝弦会给操弦者柔和的手感,其韵味是用惯钢弦的琴人不曾领略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