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吧,今天先到这吧,还有一点点,我明天再做也来的及。”
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次对自己说过这句话,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把本该做完的事留到了明天。
马丁.路德金说:“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行动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亦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明天不是我们的时间银行。
事情是动态的,不会一直静态的在那里等你
每一件事情摆在你面前的时候,都只是它某一时间内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状态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或有利或有弊,直至达到某一种我们可以处理的最佳状态时,它就成为了我们“需要做的事”。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及时处理,任由它动态变化下去,很有可能这件事最终会超出你的能力范围,无法处理,形成一个你无法掌控的局面。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五年之久,最终以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君临天下而终。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五年之中,有一件事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结局,那就是“鸿门宴”。对于项羽来说,鸿门宴的最终目的是除掉刘邦,可他却鬼事神差的没有去完成这该做的事情,随后,事情超出了他的控制,人生的悲剧最终来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事情永远不会静静的在那里等着你。
每件事的影响皆有时效性!
每件事的影响皆有时效性,只不过时效性有长又短。当一件事进入需要去做的阶段,那么它的影响时效性就已经开始在慢慢流失了。等时效性流失殆尽,你再去做这件事,即便你做得再完美,影响也等同于零了,因为它可以影响的结果已成定局。
论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还想好好的尽孝呢,但我的双亲已经离世,我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是孝道中令人悲伤的结果,古人以此警示后人,尽孝要趁父母健在时赶紧行动,不要等双亲故去才后悔莫及。以此延伸,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受众,当这件事需要做时就表明受众已经在等待这件事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无限的拖延,受众慢慢消失,再去做这件事也就没有了意义。
明天也不一定靠的住!
明天总会成为我们拖延的借口。但明天就一定靠的住吗?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把事情拖到明天是在对明天的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但在以拖延为目的的情况下,这种评估往往偏于乐观,把未完成的事情占据的时间评估的短一些,把明天需要处理的事情评估的稍微简单一些,最终心安理得的达成了一种自我暗示:明天我肯定就完成了。
乐观的估计往往带来悲观的结局,更何况还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可能会打乱我们的计划。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即便它们同时到来也足以打乱原本就过于乐观的计划了。明天大概率是靠不住的。
永远不要认为明天我们还有时间,时间与任何事情两者都是动态匹配的。面对该做的事情,最佳的行动时间永远是现在,因为当时、当事早已匹配完成,只待我们去去努力让二者的结合散发出灿烂的光辉。事情到了明天,已不是今天的事情,而明天的时间本来也不是为今天的事情而储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告戒自己,行动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