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如何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合理的期望值,降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失败感和内疚感。但有些时候,内疚感并非来自我们自身,而是他人有意操控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以及如何避开那些内疚之“坑”。
一、当心那些内疚之“坑”
内疚之“坑”是指通过引发他人的内疚感来实施操控,让他们去做一些本来不会去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PUA,即让对方因内疚感引发负罪感,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操控者的种种安排。相比前面提到的虚假的内疚感,这种内疚之“坑”让人更加难以摆脱。
有位妈妈的内疚之坑是自己的孩子。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她听到的就是各种抱怨:“为什么咱家这么穷,我连一双像样的球鞋都买不起?”“为什么我得勤工俭学赚生活费?”“为什么你们不能像人家那样,供我上大学?”这让妈妈始终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
另一位来访者的内疚之坑是自己的妈妈。从她记事起,妈妈对她就是各种的不满意,到现在依旧对她苛刻地评头论足。而且妈妈总是用提问方式来表达不满:“你没注意到客厅的地毯已经磨破了吗?”“你到底什么时候带孩子去锻炼身体啊?你是不是忘记这回事啦?”......
这位来访者哭诉,在妈妈眼里,自己任何事都做得不够好。她说妈妈的批评已经让自己形成了幻听,每当累了想刷会儿手机,或躺在床上睡一会儿时,脑海里就会响起妈妈的声音:“你怎么就知道睡就知道玩?你不该做做家务、看看书吗?真是不上进啊,真是懒啊!”
还有一位来访者的内疚之坑是自己的丈夫。他总是指责妻子做事“没条理”,因为妻子每周洗衣服的日子不固定,吃晚饭的时间不固定。我们听起来很好笑吧,但这位来访者竟然深信不疑,努力制定并执行日常生活计划,从而取悦丈夫。但在对方看来,她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瓦洛莉举上面这些例子,就是要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而是有人试图用内疚感来操纵我们,以保证他们自己的利益,或者是掌控感。所以我们要学会识别即将落入内疚之“坑”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你似乎永远无法达成对方的期望。和他们在一起,你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错事,你做什么都不够好。对方还总是拿你和那些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做比较,以证明你是错的,需要做出改变。
第二个信号:对方不允许你离开他。那些想用内疚感“坑”你的人总是对你不满意,但与此同时他们又离不开你。他们的抱怨并不是想让你离开,而只是想让你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第三个信号:你努力达成对方的期望,但对方显然不在意你自己的期望。内疚操控者会替你设定期望,当然这些期望对他们更为有利。他们不会考虑你自己的期望,也不希望你自己考虑,显然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四个信号:他们摆出一副做出莫大牺牲的样子。他们通常会摆出受害者的样子,让你觉得你亏欠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配不上他们,为此心存感激,不敢拒绝他们。
二、为什么我们会不幸入坑?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不幸入坑呢?首先,内疚之坑往往来自于我们最在乎的人,它只对亲近的人才产生效力。如果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系,没人会跳进“坑”里。
其次,我们害怕拒绝的后果。很多时候,内疚操纵者会摆出威胁姿态,如果我们不“往下跳”,后果就会很严重。比如孩子会以“不去上学”威胁父母,老人则以“绝食”来威胁儿女,像台湾作家琼瑶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威胁。
琼瑶靠处女作《窗外》一炮打响,但惹得她妈妈很生气,认为女儿在小说中影射她。于是,这位“强硬”的老人开始绝食,哪怕女儿跪下来道歉,仍不肯原谅。直到琼瑶的小儿子也陪着外婆一起绝食,琼瑶的妈妈才开始吃饭,此时一家人已经伤痕累累,身心俱疲。
最后,内疚操纵者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认同他们的指责。内疚之“坑”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操控者用各种手段,让我们选择了相信。哪怕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指责是无稽之谈。
内疚操控者通常都是情绪操控大师。他们会用一些小事件,悄无声息地给你种下内疚的种子,然后再让它一点点生根发芽。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我们按照他们的心意行事,或者给他们作更多的“补偿”。
要摆脱这些内疚操纵者,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剥离流程。我们既要意识到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内疚感,也要及时切断内疚导致的本能反应。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试图操纵我们想法的行为说NO。毕竟,只有我们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犹太女性伊迪·弗兰克尔的故事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伊迪是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中最年轻的幸存者之一,曾在集中营里度过婴儿期。20岁那年,她爱上了一位黑人小伙子。这段感情不为犹太宗教所容,为此他的父亲至死都没跟她说过话。
可以说,伊迪坚持种族和宗教平等德价值观,所以违背父亲的意愿举行了婚礼。尽管如此,父亲的所作所为,还是让她掉入了“内疚之坑”。有了孩子后,她想把他们培养为犹太人,她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对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的责任,对父亲的责任。
但后来几个孩子没有坚持他们的犹太信仰,这让伊迪很自责。最后在瓦洛莉的引导下,伊迪终于想通了。她含泪说道:“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严格的对错,但我必须要做出选择。作为一个母亲,孩子的幸福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宗教又有多重要呢?”
尽管伊迪始终无法摆脱内疚之坑带来的亏欠感,但她最终还是按照公平和爱的价值观做出了选择。这意味着下一代无须面对她曾经面临的精神压力,可以过上更自由更幸福的生活。或许对伊迪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吧。
三、跳出“内疚之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会掉入“内疚之坑”,或者遇到各种操控?瓦洛莉告诉我们,容易有内疚感的人自带磁石,会把那些内疚控制者吸引过来,或者把身边的人变成强大的内疚控制者。可以说,内疚者和控制者是相互影响的。
克雷格就是这样一个内疚者。他出生在富裕家庭,生性善良、成绩优异,从小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要他不要炫富、炫优越,以免无意中冒犯到朋友们,所以克雷格非常低调。但渐渐地,有些朋友开始或明或暗地表示,作为真正的朋友,克雷格应该给他们撒钱。
克雷格回忆道:“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觉得自己只是恰好含着金汤匙出生,只是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而已。我真的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值得拥有这么多好东西。所以我会觉得愧疚,想办法补偿身边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
经过疏导,克雷格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操控的,而善良本不应该是被人觊觎的原因。此后他利用剥离流程,努力避开操控者们设下的内疚之坑。那些操纵者们发现克雷格再也无法榨出油水后,只好离开。瓦洛莉借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让他人按下我们的内疚按钮。
需要提醒的是,内疚这种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那些被内疚伤害的人,常常又用内疚感伤害别人,瓦洛莉有位同行就曾深受其害。这位同行是位女士,想要收养个孩子。但她有位朋友小时候曾被亵玩过,极力反对说:“如果你被亵玩过,就会知道,真的不应该再要孩子了!”
这位朋友的言外之意是,因为小孩子会在童年时遭受伤害,所以最好不要作母亲。她的这一建议不是源自智慧、爱或真理,而是来自内疚、羞耻和痛苦。瓦洛莉的同行本来已经决定办理收养手续了,却因为这一建议放弃了,直到十多年后才醒悟过来,最终达成了自己的期望。
可以说,内疚之“坑”无处不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入坑时,就需要一场艰难的谈话,来剥离内疚感,跳出火坑。第一步,我们要拆掉内疚按钮。此时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要跟着他人的指挥棒转,不要听命于本能。深呼吸,让理智回来。
接着,我们要标记自己的内疚情感,并大声地、诚实地说出来。内疚操控者指望我们默默地顺从,他们害怕我们大声说出来。再之后,我们可以请操控者明确地说出他的诉求,而不是用内疚感默默地绑架我们。最后,我们也要勇敢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提醒他们同样认真对待。
这样的交锋可能需要反复多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站稳立场,用一种直接但友好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一做法可能会让对方不舒服,但可以帮我们用明确的方式设定界限,得到真正的解脱。记住,内疚之“坑”与控制有关,我们要温柔但坚决地,维持自己说不的权利。
讲到这里,这一讲就结束了。我们讲到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掉入内疚之坑,以及该如何跳出来,温柔但坚决地对内疚操控者说不。当我们放下内疚、放过自己后,我们的情绪管理就进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此时阳光就能照进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真正地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