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读完叶开先生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心中有一种打翻五味杂陈之感。文章保持叶先生一以贯之的犀利的语言风格,文章关注的依然是当下教育现场中语文教育的热门话题。文章从一个小的视角选取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把它投放到现实的教育场域中,由殊相到共相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当前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存在的真实境遇。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其实不爱阅读,不懂阅读,在一个本应该形态丰富,认识独特,拓展思考的母语学习过程中,中小学语文学科以及这门学科的主要执行者语文教师,很少人去更深入地阅读和专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很少语文教师是对某一类、某一本文学作品有深入阅读和研究,能够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地写几篇文章,能够自然而然地谈一些观点的。”在传统教育生态下,由于信息资源的有限,加之考试形式的固化,语文学科的程式化、模式化教学与考试让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学者更多以一劳永逸的方式处理教学考的问题:试卷体例不变、试题形式稳定、答题模式固定。一套被无数次实践检验,而且屡试不爽的公式模板被师生奉为圭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者只要一门心思地研究试题,似搬运工一样把别人成功的经验拿过来,似布道者般“授业解惑”。对语文老师而言,只要严格按照成法训练,依照规矩操作就不会在考试中经历滑铁卢。有了这种笃定的认知,以做带学、以练备考、以考带教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普遍采取的方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其对事物价值的关注度也是有限的。当把学生考出好成绩、自己所授班级取得好名次作为工作的核心时,直奔主题成为工作的重心。这样,他们也就无暇顾及分数、排名以外的事情。至于指导学生阅读,为学生阅读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自己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在老师的思想中都变成了天方夜谭的扯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对读书的价值认知与定位之后,继之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视学生读与考试无关的书为洪水猛兽,至于自己如果能够抽一段时间进行快餐文化的阅读也就不错了。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语文的生态会是什么样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原有封闭的教育环境被打破,有限的教育资源信息随着大数据的移入而变得丰富起来。这样,原有的教学的思维、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教学的评估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冲击。在变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如果还是抱着固有的条条框框不放,对学科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职责的本义看,塑造人是老师工作的中心。这项重托的实现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培养和审美的提升完成的;而语文老师所肩负的重任除了与其他学科老师一样有共性的特点,更有学科自身所要求的东西,因为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最强。这种特质的框定,决定了语文老师在大数据背景下从事教学,必须要有开放的眼界和博采约取的精神。信息空前泛滥的时代,精力和条件的限制,对信息不可能穷其所有,在先了解的前提下遴选,去粗取精,然后运用到教学中。自己先储备了一潭水、一湖水、一江水,才有给予学生一碗水、一瓢水的可能。 如果自己不读书,也不允许学生读书,以静止定向的思维对待读书的问题,不仅自己会被时代淘汰,学生也会变成“半个人”。
“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定位不清,一直造成了中文母语学习的混乱和低效率;母语学习的核心,就是阅读优秀的文学,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真正的逻辑语言,是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加以有效的写作训练打下基础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丰富的意蕴和思想情感都蕴涵在语言之中。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文学科是与人的生活、与社会、与人生连接的最为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习得的多少,能力掌握的高低,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熏染启迪心智,化育灵魂,涵养精神。而要把语文学科的这些功能和价值落到实处,学习者和教学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然后从学科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进行理性地操作。新的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应试功能无法取消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教育和考试改革向深水区探底,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需求,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高考,从2017年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的教学与考试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面对这种变革,如果教与学不进行及时调整,很难在应考中取得理想的结果。“万变不离其宗”,综观语文教学及其考试改变的趋势,其实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回归,即遵循学科的固有属性,按照学科的特质进行教学与考查。历数这么多年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定位,混乱是最突出的表现。就像钱梦龙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的那样:“语文什么都是,就不是语文。”由于认识的错位,在具体落实学科教学时,就沉下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位用语简单,但切中肯綮:“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科。”听与说更多止于口头语言,而读与写则是对书面言语的感知与理解。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真正识得语文的精髓,阅读和写作是不二法门。老师不广泛涉猎,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止于文本的表层,隔靴搔痒,难得精髓。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学场域中学习,学生怎么可能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能如此顺藤摸瓜式阅读、研究,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材料,更新的思考,可以跟学生分享。从而在探讨和思考中,师与生都能分享自己的独特观点,共同“创造课堂”。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教与学。中文母语学习,除了“教”这一端,还有“学”这一端。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之后,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比被灌输知识式学习更有效,也更重要。”在阅读式教学占主导的语文教学境遇下,文本解读是教学的主体形式。从选入教材,作为学习语料的文章看,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类和文化学属性这些本应该凸显的特性是不能有滋有味地体现的,即语文的社会学属性和政治学属性应占据突出位置。“文以载道”之“道”的丰富多元也随之变得平面化。很显然,如果语文的教与学没有前瞻性的思维,开放性的眼光,“教教材”语文学科化育灵魂的价值就很难实现。“教材只是由头与凭借”,“用教材教”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者应该秉持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小语文”的视域是封闭的,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训练、思维的提升、审美的涵养、文化的理解都只局限在有界的时空中。这种源头活水的有限必将影响学科价值的实现;“大语文”是开放的,资源丰富,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视角多元立体。就语文的教与学而言,立足教材,放眼广阔丰富的世界,在浩繁的典籍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阅读,语文的应有之义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事情”的教学思维要具备。知识的习得与建构是过程性的,需要学习者主体性地参与和体验。静态结论性的输入看重是量的多少,而动态过程性的自主建构关注的是质的优劣。授之以鱼,可以享受到现实的美味;授之以渔,能够终身有鱼吃。对教学者来说,不是扮演保姆的角色,而应该成为教学的导引者、开拓者。在该施之以援手的时候适当地扶一下、拉一把,其他的事情要勇敢地放手,越俎代庖往往适得其反。
“对于这些懒惰、不爱阅读、更不写作的语文教师,我有一个劝告:‘无为而治’。不要去教学生,懒惰一点,少管一点,喝喝茶,嗑嗑瓜子,刷刷微信,读读公众号文章。”“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学生们如果被激发兴趣,他们在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通过自我探索,以研究学习的方式,会学习到更多更新鲜更活性的知识,也才会真正打好阅读基础,并在这种相对广泛的阅读上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书’。真正的高效率学习,是在反复阅读 ‘命中注定的那本书’的过程中,持续拓展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再以有效的写作训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叶开先生的用语看似带有调侃和戏谑的成分,但其间却隐含着严肃的态度。如果“语文什么都是,就不是语文”的痼疾不进行革除,“误尽苍生教语文”真的不是调笑之说了。语文老师首先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职责所在;语文老师最终的使命落笔点是用语文的思维教语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如果己之昏昏,生岂能昭昭。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成为能够写一点像模像样文章的人,然后才有资格带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思接千载,视通八极。
最后谨记叶开先生之言:“语文教师少些套路,少些“教学法”,而是放低自己,跟学生们一起“同窗共读”好作品,读完之后跟学生们一起写读后感。这样一起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