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因为光看书名的话,我会觉得这又是一本鸡汤文。但是,幸好我是先知道它的作者陈海贤,在知乎Live上买了他的课程,才发现有这么合口味的心理咨询师。等到看了他的书,更加认同他的观念。于是,一边看书,又一边忍不住和作者有些对话,就成了这一些读书笔记。
幸福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有人问我幸不幸福,我没办法给出一个答案。因为,我不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凡事顺利吗?是财富自由吗?是成功名就吗?如果达成其中的一条就算幸福,那马云应该就幸福啦。但实际上,他说自己非常焦虑。如果要达成全部的要求才算幸福,那没有人会幸福。
这本书里探讨了很多导致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并一一解释。我读完后,觉得幸福就像小时候出去春游,找一个小海滩,一群小孩子一起坐车、在海滩上奔跑、做东西吃。等到许多年之后去回想,心里会泛起甜甜的味道。原来我现在过得不幸福,不是因为我缺少了什么,像大多数人以为的,只要有了心仪的工作、完美的配偶、充足的财富,就会变幸福。我的不幸福,来自于我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忽略了眼前的生活,被人骗着去追求虚假。幸福好像触手可及,又仿佛远隔重洋。若是可以,愿这本书能化作一叶轻舟,载我们在现实的波涛汹涌中,得着庇护。
第二章 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很多人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他们到底想要看什么?以前在拉萨的街头游荡,我曾经体会过旅行的心情:只不过是从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这现实吗?
作者说:“未知的远方,是对现实生活无意义感的医治,至少人还有点盼望。但同时,也是一种病。它让人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认定现实生活就是无意义的。”
人为什么想要逃离现实生活?因为它充满了琐事。永远做不完的菜、洗不完的碗、拖不完的地、换不完的尿包。这些重复的看不到价值的工作,被我们称为琐事。但是,琐事到底是什么?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轻慢它,以庄重的态度对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情。这次的讲课比赛,爸爸的分享,让我意识到态度的重要。哪怕学习圣经这样的事,如果不认真地对待,也成了琐事。哪怕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很较真,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事。两者的区别,只在乎我们的态度。所以修行的人才会说,琐事就是道。
作者说“真正自由的人,不急着去什么地方,不急着做什么事。他们哪里也不想去,却反而自由了。而那些想要逃离的人,却到处看到囚牢。”我自己非常渴望去外面走走的时候,都是感觉非常不自由的时候。所以外面对我来说,是对现实生活无力感的逃避。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逐渐演变成了压迫和反抗、控制和逃离、意义感和无意义感的撕扯。难怪上班的感觉常常是什么都没做,却非常疲惫。这种疲惫,是因为当我们回顾一天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事无成所带来的失落感。人不怕辛苦,怕的是没有价值。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的理想,其实这都是屁话。真正带我们实现理想的,不是那些远大的理想,而是意义感。如果因为有了远大理想,而觉得手头的所有事情都没有意义,那还不如当个搬砖工。在高大的目标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惊喜。它就像一个买卖,把你很长一段的时光打包,去换一个可能的结果。我们并不想要这个过程,而只想要远方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希望这个过程尽快结束,那个结果快点到来。可是,没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所受的教育,养成了我这种一切以目的、以个人表现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但是如果整个过程是没有意义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很多结果又会马上成为新的起点,我们总是从一个过程进入另一个过程,结果只是驿站,供我们稍事休息,帮我们确定自己的位置。
答读者信:
这段挫折给你留下的印记太深,以至于你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你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大学经历。这段经历事实上已经结束了,但你在心里一直延续着它。你想要一个光明的结尾,强烈到宁可不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愿意为这段经历画上一个句号。你太想把这段“当差生”的人生经历抹去了,迫切到都没来得及仔细想想它想要教给你的东西。这里面有失败和挫折,也有很多别的,比如让你坚持的力量。生活没法简单地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他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应对里,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