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天 晴
不知是天生对书挑剔还是注定单相思,琳琅满目的书籍在我手边竟寥寥可数,每次走进图书馆都要花上近一个小时用来找书,有时不得不埋汰学校图书馆为何清理书桌上的书籍如此迅速?弄得我白天找的书晚上不知去处,又要花费一些时间寻书,心里忍不住心疼时间,可转念一想,挑书的时间看似无用,实则受益。看书不能将就,一定要讲究。在读书上不妨定个小目标:“先看完一排书!”
以前深爱文史书籍,看到唐宋元明清忍不住翻阅,与我而言,读史的过程犹如佛家子弟打坐,需得心静方能有“悟”,读史明智,大千世界云云尔,无奇不有,见多了,才不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惊叹不已,自己没文化就罢,还被没文化的人笑话。
我挑书,挑纸张质感,排版编辑以及书籍分类。纸张质感要清脆,翻起来不仅有手感,还有不舍之情,不舍卒读,不舍翻页,生怕看完了,怅然失意。排版很重要,有次不小心买书买成了大字版,虽然看的很过瘾,可是并不舒服。有些字体花里花哨我是坚决不读的,还有排版密密麻麻我也是不读的,所以挑书有时也是挑媳妇,五官要符合自己的审美。
说到书籍分类我还是很乐意看畅销类,有次参加一位作者的新书分享会,会上有人问她:“如何看待热销文学?”她说:“畅销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反映了人的需求,倘若要做出版,不得不去考虑市场的需求。热销文学并不一定抵制或追崇,喜欢就好。”
书籍分类时,还是尽量不去看热文,多看经典,比如《小王子》,《浮生六记》,《红楼梦》等,你看经典你会发现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大多言简意赅,标题虽短,寓意很深。但我还是会看一些畅销书籍,只是多费些时间。
朱光潜先生说过:“……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可见挑书的过程也是在认识自己。时间用对地方,才有意义可言。即使是浪费时间,也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当然,读书不仅需要缘分,也需要仪式,这些仪式体现在细枝末节里,比如挑书上,对纸张,字体排版,字体大小以及设计上都无不挑剔。一本好书,书页都是迷人的,在指尖舞动。书声声声悦耳,书香四溢,好书当如是,挑书亦如择友,好书耐人寻味,好友三两慰平生。
张佳玮曾说:“每看似无用的细节,比如书中的触动,书本的分量,可以用来打折做记号的号角,都会成为仪式般的温暖慰藉。你可以说,这些仪式都很虚空,但人类的心情也就是被仪式般的小玩意左右的。”
挑书的价值在于读书的价值,朱光潜先生就写道:“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的,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可失去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重选择。”或许许多人不免疑惑什么是可读之书呢?记得有位作家写到因怕错过许多好书,每次都拿出五百元让友人代买。这样读书,读一些自己不曾会读,会买的书,也不失为意外之喜。
人生有时确实很奇妙,高中一直想学传媒,未曾想真有一日学了传媒,作为传媒人,拿起手中的书总免不了遐想,倘若日后做了新媒体的出版人,岂非无书可看?因为看书挑剔错过太多好书,以前做读书笔记时或写日记的时候,错别字,圈圈画画都不能忍,一定要撕掉那张纸,这样想想,有些笔记本都撕没了,有些索性当草稿纸了,有些就当垃圾扔了,稍好的至少也要撕七八张。
尽管我十分挑书,常常陷入无书可读的窘境,但在挑书的过程,一扫而去的书虽为翻阅,但早已在脑海有了印象,翻看张爱玲的散文《流言》,《重返边城》等书时,所谈及的书籍,心中莫名的熟悉感,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会很自然地想去看,好好看,或许是为了验证是否真如作者所言?苏童的《三妻四妾》,看完后时常会想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想结合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看,是否更加通俗易懂?只有“学有心得”,方可“豁然贯通”。
记得曾有人说,大家爱自由,目标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果发现万卷书不到万分之一,万里路更是迟迟迈不出第一步。真的是需要一点点的强迫症精神。挑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强迫症作祟,都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倘若强迫症对读书有益,也不妨标榜“强迫症患者”,就像那本励志书《秘密》中写到的那样,如果你总想着一件事情,你的气场便可以吸收与此相关的能量,让你更接近你所想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