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亲离去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无法面对父母的离世,迟迟走不出低谷。
我的一位同学,去年父亲病故,伤心欲绝。和我交流这个问题,问我当年是怎么走出来的。其实不管怎么做,还是只能依靠自我调节,没有谁的方法一定能帮到你,如果你自己不能面对伤痛,那这根刺就一直扎在你心里。就像我知道我的这位同学一直以来还都难以接受她父亲的离世,而我看完这本书后,把这本书介绍给她的时候,她说,不敢看这个内容,一碰心里就止不住的流血。
还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种说法:至亲离世后,把你当时的心情记录下来,多年之后,还可以再拿出来重新回味一遍当时的痛苦,毕竟没有什么痛苦是时间消磨不了的。当初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很庆幸我当年在泪流满面的情况下,还一字一句的写下心中的痛,但有些遗憾的是那份记录后来在搬家的过程中,好像丢了。
止庵的这本随笔集并不是一时著就,而是母亲去世后又经历了多个年头,回忆、思念的点点滴滴,记录了至亲离去后的几年来,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回忆母亲在世时的场景,其实是最痛苦的。那形象历历在目,声音就如同还在耳边回响,神情举止,好像都那么清晰可辨,然而人真的不在了,是再也回不来了。曾经做过的沙发,一直摆弄的花草,按照她的方式摆放的衣服书籍,每个细节都透露着离世之人的气息。那些可能她还没做完的工作,再也没法按照她的想法完成了;那些按照她的原则摆放的物品,也从此都脱离了一直以来遵循的轨道。
相比起来,书信、日记、照片更如同是她曾经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一个明证。多年之后,再次翻看这些文字,似乎还能感受到她的语气和情绪,以及这些痕迹刚刚出现在这个世界时,她的样子。而再过多年之后,记得她的人都不在人世了,但那些实实在在的文字和影像,还都清晰的记录着这个世界上曾经生活着这么一个人,她写出来的字是这样的,她笑起来是这样的。
后来回忆起来,我很遗憾没有留下一点儿父亲的声音或镜头,照片也很少,好像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本来很少,能持久的更是不多。
书中的随笔读起来,几欲落泪,撕心裂肺的悲伤之后,心中隐隐的痛更是绵绵不断。然后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身体还算硬朗,当然也有些老年病了,很难想以后我该如何面对她的离世。而父母与子女相处几十年,不过都是为了最后的分别做准备罢了。
古代礼法父母故去子女要守孝三年,为的是让生者与故去的父母能够依依惜别,而后渐行渐远,最后剩自己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在,人生上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