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徽宗手下,权势熏天的太监远不止童贯和梁师成两个。他身边的众多宦官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结成了令人望而生畏可以与官僚集团抗衡的宦官集团。
宦官是徽宗最信得过的自己人,他不断任命宦官各种官职,赐予宦官各种官员和士族才享受的待遇,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宦官的社会地位。
诚如梁师成所言,徽宗的这些仆人虽然低贱,但享受的待遇却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北宋末年的宦官地位之高。
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含屈忍辱是太监日日修炼的基本功。就算练好了这门功夫,如果遇到仁宗那样克己节俭的皇帝,照样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有遇到徽宗这样奢靡无度的主子,才可能兴风作浪。
有了皇帝的支持,朝廷官员不仅不敢冒犯这些皇帝身边的奴才,反而竭尽全力讨好和巴结,才能保住官帽,坐稳官位。
像王黼这样没有节操的家伙,都做到宰相了,也不顾身份,甘愿认宦官为爹,可谓无耻到了极点。
徽宗手下还有一位叫杨戬的宦官也曾权势赫赫,他掌握的权力被公认为与梁师成有的一拼。
杨戬从净身进宫的那一天起,就不甘心籍籍无名老死宫中。他把宦官必备的日日功练到出神入化,把身边的领导侍候得舒舒服服,宫里那些管事的太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提拔他。
杨戬因为工作出色还会讨领导欢心,年轻轻就被安排去管理皇宫的后花园,自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小弟,做了太监中的人上人。
等到徽宗继位,喜好声色犬马,宦官谄媚逢迎的本事有了用武之地。杨戬随着皇帝的喜好做事,曾经是徽宗夜里偷偷出宫的帮手之一。
徽宗兴之所至随时都可能要求出宫,但皇帝的安全工作要紧,为了保护徽宗安全,他还提出组建一支皇帝出行的护卫军,当仁不让做了这支部队的领导,以此来讨好皇帝,巩固自己的权力。
徽宗被侍候得舒服了,就把各种官帽子随意乱扔。杨戬挨得皇帝近,马屁拍得也响,得官的几率就高。他的官因此越做越大,官职也越来越多,权势与梁师成比肩,是朝廷内外大红大紫的人物。
不知杨戬是受了王贵妃的请托,还是看到徽宗特别喜欢郓王赵楷,会错了意,想要拍皇帝一个更大的马屁,就和王黼等一帮心怀不轨之徒串通起来,阴谋废立太子
。这件事虽然没有成功,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钦宗在心里给他记了一笔。
宦官未必人人都贪财,但弄权贪财的宦官在历史上鼓捣出来的动静太大了,有时候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于是,宦官给后人一个印象,只要有了权,就会贪财。
杨戬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伙。他想弄到很多钱,但苦于找不到发财的途径。他手下有个叫杜公才的小办事员看出了领导的意思,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就给出了一个主意,说如此这般这么办,就能弄到很多钱,我们就能发财啦。
杨戬认为主意不错,就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上施行开来,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杨戬有了钱,就孝敬皇上,打点皇上周围的那些人,官位就越来越稳固,权势也越来越大。
杜公才到底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意呢?这个对基层社会非常了解的小吏告诉杨戬,说老百姓手里的很多田地是没有地契和税赋的,只要制定一条法令,把百姓手里的田契收上来,根据田契登记的内容追查下去,看看田赋到底是谁定的,依据什么定的。这样一直查下去,从甲追到乙,从乙追到丙,肯定找不到制定田赋的依据,到时候就能重新制定田赋租税,至于怎么定税,那还不是大人您说了算。
这样的政策从汝州开始试行,逐步向京东、京西、淮西、淮北推行,老百姓的税赋陡然增加,苦不堪言。这还不算完,杨戬还派人到这些地方去统计荒山和已经不能耕种的田地,以及废弃的河堤、河道淤地等,都勒令百姓来租佃,租额一旦确定,无论田地被洪水冲走,还是遭遇旱涝灾害,都不再更改。不管田地有没有收成,百姓必须足额交租,没有商量余地。执行这个政策的机构被称为“西城所”。
筑山泺是绵亘数百里的一个大湖泊,济州、郓州等沿湖百姓靠水吃水,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因为打鱼风险大,收入没保证,赵官家在这个地方从没定过租税,渔家历来不知税赋为何物。杨戬却从中嗅到了“商机”,他按船定租税,不管你有没有收获,必须交税才能在湖上打鱼,有抗拒不交或偷税漏税的,就以盗贼论处,统统抓起来法办。
按照宋朝的田赋制度规定,遭遇水、旱灾害时,百姓的税赋是可以减免的。但在杨戬这里,朝廷的制度根本就是随便就被扔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他不仅不执行朝廷的征税制度,还在常规的赋税之外,每个县额外增加租钱十多万缗。
老百姓在苛捐杂税的盘剥下痛不欲生,那个给杨戬出主意的胥吏杜公才却因此得到重用,被提拔为观察使。
在明人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作者凌濛初把杨戬刻画成一个坏到掉渣的人物,小说中描写杨戬收纳了很多年轻漂亮的侍妾和歌姬,但他是个阉人,做不来男女之事。有个侍妾独守空房寂寞难耐,就红杏出墙,给杨戬戴了绿帽子。有一次,侍妾设法在内室藏了一名青年男子,但这个秘密被杨戬发现了,他把青年男子抓起来,施以宫刑,而且还是他亲自动手,以发泄心中妒恨。
在另一部明人小说《金瓶梅》中,杨戬也数度露面。他是西门庆在京城的靠山之一。西门庆之所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耍尽威风,借助的就是杨戬、蔡京等奸臣的势力。
好在老天有眼,杨戬被阎王爷收了去。
被杨戬盘剥了多年的老百姓满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却不料刚刚送走了一个嗜血的魔头,又来了一位吃人不吐骨头的恶狼。
接杨戬班的,叫李彦,是又一位在徽宗跟前很能吃得开的宦官。这个人也是一位凶狠的敛财高手。他一上任,直接就把自己的办公室安置在汝州,亲临一线指导工作。
李彦在接手“西城所”所有业务的基础上,向新的领域拓展业务。他指使手下,采用举报、告状等手段,把百姓家私有的肥美的田地说成是无主的荒地,收归公有,老百姓因此破产的不计其数。李彦赤裸裸地掠夺百姓的财产。即使有人拿着田契来证明田地是自家的,他也不予理会。
鲁山一个县的田地都被李彦收归公有。他把老百姓的田契都烧掉,有胆敢申诉告状的,就动用刑罚,严加惩处,死在他手里的百姓成千上万。
那些私有的田地既然做了公田,就不能再收税了,但是,李彦并不核减这些税赋,而是全部转嫁给别的州县,这样就鼓了个人的腰包,进一步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仅有一个坏人作恶,老百姓一声恫吓,或随手扔一块石头过去,也会把恶徒吓得屁滚尿流。问题是有杨戬、李彦这些来自朝廷的官员带头,上行下效,宋朝基层充斥着无数为虎作伥的恶徒。
“西城所”地盘里的那些官员和李彦沆瀣一气,大肆搜刮。刘寄、任辉彦、李士渔、王浒、毛孝立、王随、江惇、吕坯、钱棫、宋宪等朝廷命官待李彦就像奴才侍候主子,帮助他行凶作恶,鱼肉乡里,百姓痛恨他们到了极点,却拿他们没奈何。
宦官李彦与宰相王黼私交甚笃,与称为“隐相”的梁师成本是一丘之貉,又深得皇帝信任,权势显赫,红极一时,不仅地方官员向他竭尽献媚能事,就是朝廷大员也不敢轻慢于他,见到他时或者远远退让回避,或者穿朝服执玉笏规规矩矩迎谒,不敢有半点马虎,像极了觐见皇帝时候的排场。百官这样恭敬,李彦坦然受之。
李彦向朝廷供奉货物,学着朱勔的办法向百姓征用人力、畜力,常年累月无休无止,百姓没时间下地种田,耕牛也不得耕田。老百姓天天服徭役,家庭积蓄消耗殆尽,身体被累垮,求生无门,投水、自缢身亡的比比皆是。就是家畜也跟着受了罪,耕牛每天不停歇地干活,吃不上草料,得不到休息,力竭饿死的不在少数。
李彦借着给皇帝办差大肆敛财。他运送一根龙鳞薜茘木材到汴京,仅运输费用一项就超过了百万钱。
权力在李彦的手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一高兴,说不定就赏个肥差给你,他要是生气了,立即就翻脸,整死你。哄他开心,得到肥缺的人很多,因他生气而受到处罚和牵连的人更多。
颖昌有个正直的官员叫范寥,看李彦在民间横征暴敛,不愿意做助纣为虐的事情,就抵制不配合李彦的工作。李彦很生气,就诬陷他刊行苏轼的诗文等罪状,贬了他的官。
李彦倒行逆施,激起了京东、河北人民的反抗,生活无着的人们聚集起来,抗拒官府的压迫,一时间,这些地方的不稳定因素成倍增加。
贪官污吏把百姓害得有多苦,人们想改变现状的心理有多么迫切。及至后来金兵打进来,老百姓都不愿意出手相助帮朝廷共同抵御异族入侵,很多人反而做了金人的“领路党”,帮着异族打朝廷。
由此可见,北宋王朝已经民心尽失。
杨戬、李彦这些宦官祸害民间,助力北宋王朝的覆灭。但那个高高在上的徽宗皇帝却浑然不觉其中的危害,对身边这些溜须拍马的宦官不仅给官给权,更不断赐予至高无上的荣誉。杨戬死后,徽宗还赠他太师、吴国公,算是昏聩到了极点。
等到金人入寇,老皇帝怕死出逃,新皇帝上台来就进行清算。
杨戬这个曾想把太子搞下去的人,死了也要受罚,首当其冲被清算,把老皇帝赐予的官职和荣誉一股脑全部撤销,把他留下的遗产全部收缴国库。
李彦是“六贼”之一,是激怒地方百姓的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被赐死,抄家。那些助纣为虐的官员也一个个被罢官。被奸佞打击的正直官员如范寥等被朝廷重新启用,恢复官职。
北宋王朝在徽宗二十多年的统治下,积贫积弱,风雨飘摇,在金兵一波又一波的打击下,钦宗虽然采取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对策,依然不能挽救大宋王朝颓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