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篁岭

藏在云端的水墨画卷。

清晨六点,薄雾还没散尽,篁岭古村的青石板路已泛着潮气。挑夫的竹扁担叩击路面,惊醒了檐角垂落的铜铃,细碎的叮当声里,晒秋人家的窗台上,辣椒串正映着初升的太阳,红得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这便是被称作“中国最美乡村”的篁岭,一个在时光里发酵了六百年的徽州梦境。

挂在悬崖上的古村。

篁岭坐落在江西婺源东北部的群山之间,整个村落像一条蛰伏的巨龙,盘踞在海拔600米的陡峭山坡上。四百多栋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沿着山势铺展,马头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

走在村里的“天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商铺挂着蓝布幌子,竹编的簸箕里盛着山核桃与野猕猴桃,老板娘用带着徽州口音的普通话招呼客人。转角处突然撞见一座雕花门楼,门楣上“天官赐福”的砖雕历经风雨依然清晰,门内传来老人哼着的徽剧小调,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路过尝一尝晒过的果干,酸甜入味。

最动人的是那些悬在窗外的木架,当地人称之为“晒秋架”。春晒茶叶笋干,秋晒辣椒玉米,圆圆的晒匾层层叠叠,把整个村子变成了色彩的调色盘。站在观景台远眺,赤橙黄绿的作物在白墙黑瓦间铺陈开来,与远处梯田的曲线相映成趣,难怪摄影师们总说,这里的每一个角度都是绝美的构图。

四季流转的诗意。

听说篁岭的美,从不止于晒秋。三月的春雨里,万亩梯田油菜花次第绽放,金黄的花海沿着山势起伏,古村仿佛浮在金色的海洋上。穿蓑衣戴斗笠的老农牵着水牛走过田埂,倒影映在水田里,构成一幅鲜活的农耕图。

听说盛夏的清晨最是清凉,登上村后的“晒谷坦”,看阳光穿透晨雾洒在茶园里。采茶女的蓝布头巾在翠绿的茶丛中移动,指尖划过嫩芽的声音与鸟鸣相和。傍晚坐在“晒秋人家”客栈的露台上,点一壶本地的云雾茶,看夕阳把马头墙染成蜜糖色,晚风带来山间草木的清香。

听说冬日的篁岭常有雪落,雪片落在黑瓦上簌簌作响,一夜之间,整个村子变成了童话世界。红灯笼在白雪中格外醒目,屋檐下的冰棱晶莹剔透,推门而出时,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声,远处传来樵夫的吆喝,空旷而悠远。

藏在细节里的故事。

在篁岭,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故事。村中的“培德堂”保存着完好的“四水归堂”格局,天井中央的石板上有个小圆洞,雨水顺着屋檐汇入洞中的“金蟾”石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堂内的木雕窗棂刻着“二十四孝”故事,人物的眉眼至今清晰可辨。“竹山书院”的讲堂里,旧书桌上还留着当年学子刻下的字迹。窗外的桂树已有三百年树龄,秋日开花时,香气能飘遍整个村落。据说清代这里曾出过七位进士,如今书院里仍能听到孩童诵读古文的声音,稚嫩却认真。

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花溪水街,最让老大喜欢的应该是“怪屋”,总之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太热,在村里子溜溜哒哒,静下来独坐偷闲应该是一件美事。

尾声

离开篁岭时,站在索道轿厢里回望,古村被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光晕中,晒秋架上的作物在风中轻轻摇晃。突然明白,篁岭的美,从来不是刻意宣传的噱头,而是山民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诗意,一半诗意一半人间烟火,这里或许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最本真的烟火气。当夕阳西下,家家户户升起炊烟,晒秋架上的作物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唯有那抹不去的白墙黛瓦,在群山的怀抱里,静静诉说着关于家园的千年故事。











跟我一个团同行的小胖妞闯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