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觉察与冥想
1. 使用语言来命名未曾被命名的内容,就是在帮助个案去「承受」他们自己无法承受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情感容忍程度,同时也会促进心智化。
这让我想到经典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讲到的,治疗的过程,是让无意识内容进入到意识领域,于是可以开始对这些原本内隐的内容进行反思,使改变发生。
2. 「冥想」这部分,第一次读时怎么都不明白。我猜原因之一是,当我看到心理学走近宗教,无意识地有些排斥,怕会进入不可知论或神神道道的领域。但抱着好奇、放下阻抗再去读,二者的关系更清晰一些。
大体来说,咨询师/治疗师可把冥想视为一种练习的方式,从中获得「随时觉察当下」的能力,不带评判,接近觉知本身。在咨询当中,以第三只眼,去看到自己身上发生了?正在做什么?个案正在做什么?两人间在上演着什么?
作者把心理咨询/治疗称为「两个人的冥想」,借由咨询师临在当下的能力,发展出个案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当下,觉察当下,而不戴着过去经历铸造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
3. 宗教抚慰心灵的作用与心理治疗,好像走到了一个交叉点。心理状态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有两点提示:① 当嵌入到痛苦感受当中,痛苦可能会自我繁衍;② 觉察和心智化把我们从沉溺痛苦中拔出来,告诉我们,我们所「以为」的周遭世界、自己的感受认知,并非僵化的、唯一的、不可变的。
——后撤一步看自己,是心智化不可少的部分。
4. 如果说言语化、心智化的是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在我看来,「觉察」更像是在无意识、前意识中工作:试图看到冰山接触水面的部分,让水面附近上下沉浮的东西更多些;不必急于看清楚那是什么,先注意到有什么在沉沉浮浮——这是后续能够去看清的前提。
5. 令人鼓舞的是,冥想/正念在脑神经科学领域有找到证据。
冥想状态能够缓和杏仁核(负责情绪相关的脑区)和交感神经系统(负责紧张状态下的生理表现)的急性反应,唤起平静的状态。脑神经回路也是用得越多,越强大,也越会习惯使用这条回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联系,能够明显看到一些大脑结构的变化,从而「有器质基础」地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