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9℃甚至40℃,暑假的每周一下午两点半,闽侯县“侯爱有家”读书会在昙石书院共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共读已经举行第六期,每次大约都有20人左右参与。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到底读书会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着大家?
今天下午,我再次走进昙石书院。书院在绿树掩映下显得那么幽静清雅,会场书桌上有一个精致的瓷花瓶,里面插着书友带来的含苞待放的茉莉花。三分钟静心后,领读员张敏就带领大家开启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六章、第七章的阅读。
先是15分钟的共读,第六章中,大家重点共读了“情感帐户”和“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两小节。所有的书友逐段朗读后,进行阅读分享。大家针对书中最有感触某一个词一句话,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畅所欲言。有的书友就如何与孩子构建家庭信用关系进行反思;有的书友结合《方舟天使》《抓娃娃》电影提出对自己对育儿的困惑;有的书友分享自己与家人如何建立情感帐户……大家全然打开内心,在这安全的场域去剖析自我,在分享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这种积极共享共建的氛围感染了我。在领读员的指引下,我读到“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中第一句话: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为一个人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的拼命。”我不由想起我自己做的事情:
我身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平常更多从学校层面来开展工作,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课程建设等。我的言语习惯也往往会不自觉进入宏大叙事的模式,如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每个孩子幸福人生奠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
但同时,我希望自己能超越理解抽象的儿童,去理解具体的儿童,去看见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我的校长办公室是师生聊天室,通过聊天的方式,我去链接更多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注帮助一些特殊的学生。
我与书友们分享了我与一个特殊孩子聊天疗愈的故事。我深切感受到书中所言“相比为群体服务,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我迫切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及人格修养,才有能力去“看见”更多具体的儿童。
就是这样的一个分享,我受到了书友们鼓励点赞。
一位妈妈说,听到我的故事,让她看到学校的另一面,对学校和老师又恢复了希望。她在暑假还纠结是否让孩子转学,因为班上的老师对孩子成绩的压迫让她感到窒息,而我的分享则让她重新去审视与学校与老师的关系。
一位从山区来的正准备读研究生小姑娘今天跟随她的老师来到读书会。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男孩把一条条被冲在沙滩上的小鱼扔回了大海,有人劝他这么多鱼救不完,没人在乎他做的事。可男孩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坐在一旁的老师听后已热泪盈眶,紧紧抱住了她。
她的老师讲述这姑娘是她十年前在山区支教时的学生,孩子坚韧顽强又感恩。师生俩并没有过多地讲述她们过往的故事,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真正关怀学生的个体命运,才有这么温暖的故事,才有能这么美好的师生情。
同时这位老师也表示,她已向上级申请再次去山区支教,以己所能帮助山区的孩子,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我也在书友的积极反馈中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新学期要更有规划地去开放校长聊天室,去关注更多具体的儿童。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从宏大叙事转向细节叙事”,因为每个具体的儿童都在乎!
领读员张敏温暖而又有智慧的引导,全体书友积极热烈的参与,让读书会涌动着无与伦比触动心灵的力量。不知不觉已过三个小时,书友们还舍不得离开,纷纷表示这样的场域悄悄改变了自己,让自己获得了力量,得到了成长。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对自己进行不懈地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大家都明白,要从书中汲取高人的智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作者所提出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维度合起来就构成了终生成长的模式,从思维到行动,从个人领域到公众领域全新体验。在共读中,我们在与书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对书友对话,也在与自己对话,走上一条认识自己的道路,寻找到自己生命成长的真经。
正这是让大家顶着酷暑烈日来参加读书会的原因吧!
这热辣滚烫的读书会!
今天我还应张敏的邀请,给大家做一个高效阅读的小分享《“不三不四”读书法》,不三不四虽不好听,但好记。
“不三不四”读书法
亲爱的书友们:
感恩遇见!
张敏是个很温暖很智慧的读书领头人!我们在群里能感受到她如彩虹般的热情,不断地在鼓励别人,给予他人力量!她让我谈谈对阅读的一些建议。我实在汗颜,我自己在阅读中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也要不断在阅读中寻找解决办法。今天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共同沟通我阅读上的问题,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我相信有很多书友跟我一样有这样的问题:书读得多,但也忘得快。很想表达某个观点,却表达不出来。感觉这书都白读了,久而久之,可能对读书就提不起兴趣。
在这个时代,我们读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实效和务实了。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内在了,更希望阅读带来的实际效果。
如果阅读不能带来实效,不能提升技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干嘛要阅读呢,那不是对于生命的极大浪费么?
所以,余秋雨说,假阅读都在浪费生命。也有人说,不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多半是浪费生命!
当然,我们有时阅读也是图个享受。时时想着阅读要输出,不输出就是浪费生命那也未免太累。实际上在生活中浪费生命的时间多了去了,我们不必有太多负担。
但是如果你选择阅读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更追求实效,那么你就得注重阅读后的输出。
你可以通过写作、当讲师等形式来进行输出,像我们的共读会就是很好的输出平台。
我通常采用“不三不四”法进行阅读的输入和输出。
一、不三法:
不把书读“薄”、读“懂”、读“活”就不阅读。
1.读“薄”,读出“是什么”(观点)
读“薄”就是用几句最简便的话告诉别人这本书讲了什么,让人知道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核心观点和主要价值。
例如大家正在读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这是一本被广泛认可的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书籍。在这本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了实质性改变人生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学习并培养这七个习惯,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获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2.读“懂”,读出“为什么”(思考)
读“懂”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把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表达呈现出来,深入浅出,由此及彼。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并让别人听得懂。
例如: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你希望读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
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是这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在个人成长中具有什么样的底层逻辑?把想到的一句话、一个词记在书本上,及时记录自己阅读时闪现的思考。
读后再想想,达到我预期的阅读目标了吗?我要如何把书中最主要的观点向别人说清楚呢?
不停地思考,思考,再思考,就把书本中自己印象最深的观点揉碎了咽下,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份。
3.读“活”,读出“怎么用”(实践)
读“活”就是要挖掘书中有价值的部份真正“为我所用”。我们不要只做文字的“搬运工”,更要多做思想的“行动者”。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如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就得思考书中讲到的七个习惯,我要怎么融入生活实践中?
就如书中所言:你要以教师的角色进行阅读,然后在48小时内进行传授。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女儿。可她好像并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我为什么喜欢看这种成功学的书。她似乎都已经看透了成功人士的夸夸其谈,有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人间清醒。
一个周末,她回来与我聊起工作的烦恼。因大家都很忙,工作上的一件事互相扯皮,她夹在中间很受气。我想到了“积极主动”这一习惯,就告诉她与其周末在家烦恼,还不如自己积极主动去做这件事,尽管这不是她的份内事,但是做了对于多方都是好事。后来,她“积极主动”加班完成了这事,也就消除了烦恼。
接着我告诉她书中是这样解释“积极主动”的: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你今天的烦恼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去解决了,你的选择很重要。她听了若有所思,后来自己就主动翻阅起这本书了。
二、不四法:
1.不动笔,不阅读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书不圈画不动笔写点什么,就不要读。
在纸质书上圈画并做批注,在电子阅读中划线写感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
我现在阅读基本上纸质书阅读与“微信读书”并行。因为要做读书笔记,电子阅读会很方便导出自己的笔记,还有遇到不懂的词可随时搜一搜,清除阅读障碍。
2.不引用,不写作
写一篇文章,至少要引用一句名家说的话。包括说话也都要经常这样“掉书袋”(就是说话写文要引经据典,卖弄学问)。“掉书袋”出自宋人马令的《南唐书·彭利用传》,书中说:“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掉书袋”这个词原本贬义,讽刺卖弄学问之人。我觉得对于我们阅读大有益处。能“掉书袋”说明你肚子里有文化,看的书记住了。而经常“掉书袋”又反过来强化了我们阅读的记忆,让我们更易于卖弄学问了。
以上的“不四法”在前两天外出培训时,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也强调过。他还提出努力让自己成为“不屈不挠的博学者”,努力至少“读透”一位作家。进行聚焦阅读也是高效阅读的好方法。
最后再总结不三不四法:
输入:不把书读“薄”、读“懂”、读“活”就不阅读。
输出:不动笔,不阅读。不引用,不写作。
希望这“不三不四法”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听到大家对高效阅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