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它告诉我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魅力,是静待花开的殷殷守望,更是师生之间创造幸福、传递幸福、感受幸福的过程。
班主任对班级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学识、修养、性格等对班级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幸福的班主任,常常能塑造一个幸福的班级,培养出一个个幸福的学生。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班的学生,在思考问题、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往往非常像他的班主任。内向型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大多比较“稳重”;外向型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也很活跃;粗心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也马马虎虎;上进心不强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也都不思进取…·积极传递积极,消极传递消极,这就是教育的感染力。学生某种程度上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什么样,就知道老师什么样。由此,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对我们的教育至关重要。
《持续的幸福》中说道:“教练的乐观性也像所有队员的乐观性一样,能够预测球队的复原力。也许我们早就知道,但现在可以确信的是,幸福具有感染力,领导的情绪能够影响全队。因此,选择积极的军官,培养军官的幸福感,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场比赛的输赢算不了什么,但是教练的态度却直接决定着下一场比赛的胜负,以及很长一段时间队员的精神状态。乐观的教练会说:“裁判做出了愚蠢判决,我们才输了。”把原因归结于外界因素,然后心无挂碍,轻装上阵,重新出发。而消极的教练则是另一番态度,说:“我们打的糟透了,才输了。尤其是某某,你不应该……”他理所当然地把失败归于球员的表现,甚至严厉斥责某一个球员,正是他的失误造成了整队败下阵来。面对各方的压力以及其他队员的埋怨,这位失常的队员懊悔不已,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可想而知,这样的情绪状态,能打好下一场比赛吗?能扭败为胜,挽回局面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留给教育的启示是:我们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要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班级,学生才会爱上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幸福的有趣的事,乐此不疲。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教育者要学会正确的归因。积极的归因,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找回自信;消极的归因,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不爱学习。课堂上,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里,做着自己的事。无论教师的讲解多么动情,似乎都与他无关。即使我使尽浑身解术,苦口婆心的劝说,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上课的内容是“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节课内容简单,并不想其他课那样与以前的学习有关联,学习起来很容易。只要孩子们认真听课,都能学会。于是,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以本节课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岂不是天赐良机吗?我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大胆一试。刚上课,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情感教育了一番。我说:“孩子们,学习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的认为背书很难,怎么记都记不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住的东西一转眼又忘了,于是我们陷入了情绪的纠结之中,背背又忘了,还不如不背呢?当下一次背书的时候,还没开始,一个不会背或很难背的念头就跑了出来。最终,坏念头占了上风,如愿以偿,我们真的没背会。”这时候,孩子们静静地望着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接着说:“即使结果一样,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为什么革命尚未成功,我们就要否定自己呢?为什么我们还未尝试,就打退堂鼓呢?为什么你明明可以学会的,却偏偏说自己不行呢?”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即使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的清清楚楚。我注意到孩子们突然挺直腰板,昂首挺胸,信心倍增。我又说:“孩子们,有时候学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所以,从今天起,丢掉思想的包袱,把每一天的学习都当做是第一天上学,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一个都没有落下,全部学会了。
我相信:这次普通的上课不仅使孩子们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只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幸福去感染学生,我们的教育也一定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