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出门的时候,只听到儿子对他爸爸说,你不必担心,你不是粉碎性骨折,这只是软组织受伤,是比较轻微的,很快就会恢复的。
听了之后,我觉得很温暖,看来儿子还是很关心他爸爸的,只是他不知道怎么表达。学习关心与照顾他人,还需要一个尝试的过程。没有人天生会照顾他人,即使有很好的想法,也不一定在实践中做的很好,总是会有一些小插曲,只有在生活中逐渐改变。
中午,我下班回到家之后,老公表扬儿子,说儿子上午在家很照顾他,给他倒水,还扶他上洗手间。我觉得很欣慰,看来儿子平时比较幼稚,关键时刻,他还是比较靠谱的。
下午,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老公对儿子比较失望,说儿子对他一点耐心都没有。
我批评儿子,你要理解爸爸。爸爸不腿脚不方便,他自己更不习惯。你要像爸爸平时对待你那样细心。
儿子生气地说,哼,我只记得他在我一年级时打过我。他曾经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说我没耐心,我还说他脾气急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呢。让我理解他,他怎么不理解我呀?
儿子感觉很委屈,满腹牢骚,说他爸爸老是指挥他做着做那,电话那么多,接电话还那么大声音,吵得他无法安心上课。他还要喝那么多的水,给他倒一杯水,很快就喝完了。每次还要很费力地扶他去洗手间。
我说,你要学会记恩,别记仇呀。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好像都是如此。无论别人对你有多好,我们都欣然接受。但是就是不允许关系中的“坏”。习惯了“好”,就无法接受“坏”了。所以我们知道懂得感恩,感谢别人对我们的“好”,也要允许关系中的“坏”。正是因为我们心与心的距离很近,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要求。这种要求侵犯到对方的安全距离,于是就很容易产生了矛盾。只有通过多次不断调和之后,彼此之间才能感觉到既亲密又安全,才能达到舒适而长久。
我笑着对老公,别拿你对你父亲的标准来要求儿子。你多大了,儿子多大?可能老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过我的提醒,他的神态温和了一些。
儿子悄悄对我说,爸爸老是抱怨,我安慰他,让好好休息,就当养精蓄锐,以后提醒自己要注意身体。他还不听,让我觉得生气而烦躁,让我产生了不想管他的想法。
我当着老公的面,表扬了儿子。让老公要理解儿子,儿子多辛苦呀,既要上课,又要照顾爸爸。这才刚刚开始,儿子已经做得不错了。他想做好,可是他做不到。因为他从来都没有照顾过别人,需要你的配合。以前是我们提醒他多喝水,有时候还会帮他倒水,现在轮到他来照顾你,他是多么地不容易。
儿子听了,眼眶都红了。儿子说,我太累了。我不知道怎么照顾一个人,他还不满意。我真的太难了!
我说,要不这样,我们采取轮班制。我上倒班,上班的时候你照顾,我在家的时候你不用管。好吗?儿子如释重负,高兴地同意了,这样可以,我还有休息的时间,我可以好好地照顾爸爸。
老公微笑着对儿子说,可能我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不够理解你。我会改正的。
于是,父子俩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了。
202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