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已经4岁半,早上我上班出门没有给她打招呼,下班回来的时候就会带着些许愤怒地问我:为什么你今天不叫我啊,出门也不告诉我你取哪里了?不是告诉过你,去哪里要给我打招呼的吗?我抚摸着小宝的头,抱抱她,她就伤心委屈的哭了,我再哄哄她才会情绪好些。
这样子的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会被小宝再三叮嘱,一定要让我记心上。
还有的时候,我下班回到家,实在太困,就先去睡觉。小宝当时被奶奶带去小朋友家玩,等小宝回来,看见我先睡觉了,就会又哭又闹:“不是跟你说过吗?要等我一起才能睡觉的吗?你怎么又忘了?” 有时吵闹得我难受,但我也理解是小宝在发泄情绪。我哄哄小宝一会她就又开心了。
还有的时候,早上醒来,小宝会气嘟嘟地对我说“你要等我一起起床啊,我没有醒来,你要叫我啊?记得吗,你不要再忘哪?” 好吧,又得哄哄发泄情绪的小宝了。
还有呢!只要我在家,小宝会一直跟着我,像个蚂蟥贴在我身上,怎么都甩不掉。奶奶会说:“只要你在,其他人谁都不要,还会跟你撒娇撒泼。你不在家,她乖巧懂事得很咧!”
我深知小宝的这些“小伎俩”,能够理解小宝背后的需求,知道小宝是依恋我才有这样的行为。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给足爱给足自由,尽我所能保护好这个对我百分百信任的小生命。
在带娃的路上您是否被家人的声音戳伤过、质疑过呢?
有没有纳闷:同一个孩子,如此判若两人的表现,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教育方式出现了bug呢?
在这里我想告诉亲爱的妈妈们:
宝宝很黏你,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时,ta才是放松的自由自在的,只有跟你在一起时,ta才能够被倾听、被理解、被看见,所以孩子才敢在你面前肆无忌惮的“作妖”呀。
而且,这些“撒泼耍赖”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早教专家林怡说:“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当他们有了情绪能够找到地方释放,让自己活得满足,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当孩子被接纳的越多、被看见、被理解的越多,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安定、更加有力量。
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他们不是故意使坏,只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
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呢?
1 孩子的本性使然对妈妈更亲密
因为十月怀胎,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已经和妈妈建立了特有的感情基础,前期的养育,孩子熟悉了妈妈的味道、心跳,这种对于安全感的依恋是难以割舍的。
这种依恋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变淡,我们千万不要“粗暴制止”。
职场妈妈迫不得已要去上班,在此之前想办法做好过度,提前和宝宝说要去工作:开始出去一个小时,然后时间再长点,慢慢让宝宝知道这件事情。
千万不要不给孩子打招呼就悄悄走,这种毫无征兆的“消失”,会让宝宝脆弱敏感。
2 知道妈妈的底线,不敢挑战别人
孩子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敢“撒泼”,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表现。
你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不要哭,你再苦我就不要你了;走,快点,再不走我就把你扔了;快吃,再不吃我就不喜欢你了······”然后真的就把孩子仍在一边不管,孩子刚开始委屈害怕大哭,但是发现依然没有用。
于是就变得小心翼翼,变的乖巧懂事,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大人的“恐吓威胁”。语言暴力是对孩子非常严重的刺伤,家长千万注意。
3 在别处积攒的情绪,来妈妈面前发泄
下雨天,穿上雨衣雨鞋去外面踩水,是儿子特别欢乐的开心时刻,有一次约了3个小伙伴一起跳、踩、跑···互相闹着玩儿,突然萱萱朝着儿子大喊:“你干嘛?然后使劲用拳头锤儿子。”我看到后飞一般的跑步去抱起儿子。
他开始愣了一会儿,很委屈,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就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打我,因为我知道儿子很愤怒,但是面对刚刚突如其来的架势自己有些招架不了,他没办法,只能跟妈妈发泄,因为他知道在妈妈这里是安全的。
孩子越小,感受力就越强,表达能力跟不上就容易积压怨气,跟谁最亲近,往往就跟谁发泄的更多。
给予足够的爱与回应,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孩子很聪明,为了保护好自己,妈妈不在时,孩子就是小天使、乖宝宝;妈妈在时,孩子就变成小魔王、淘气包。
是在孩子的内心有一个“安全地带”,会在最爱的、最信任的人面肆无忌惮、撒泼打滚、无理取闹,而我们这些“安全地带”需要做的就是允许,接纳,给孩子的心灵足够宽的空间来释放情绪。
1 高质量陪伴
孩子安全感来自于内心的感知,如果孩子经常是被看见,被接纳的,他的内心就会有力量有勇气,这和家长陪伴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而是和陪伴的质量有关系。
无论是职场妈妈或者全职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不是简单的陪着,奶奶对儿子很好,吃喝穿特别关心,但是儿子就是不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用儿子的话说就是:“奶奶不听我指挥,我说的话奶奶听不懂······”
高质量陪伴是要“看到孩子”,娃的开心或是难过,能及时回应,他的情绪就有了释放,这才是最好的陪伴。
2 凡是预告,有商有量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到了午饭时间了,娃没有玩够不要回去,怎么都不回去,可以提前告诉孩子,现在12点了,你再玩10分钟,十分钟到了我们就回家,一会儿提醒一次一会儿提醒一次,慢慢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很容易就能达成共识。
再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看了半小时该关机了,如果马上关掉肯定会引来一场世界大战,可以商量说这一集还有3分钟,3分钟结束你就关掉休息,顺带再解释一下:看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妈妈希望你有双亮亮的大眼睛,可不想变成个近视眼儿······
用商量的方式达成共识,孩子一般都能接受。
3 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尤其是怎么劝说也不管用时,妈妈的情绪也可能是崩溃的,但是尽量控制自己,保持理智,保持耐心。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李玫瑾教授给到的建议是:“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还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个抱抱、一句我懂你、我知道,都是接纳,温柔但有边界,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事情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有一种爱叫:因为妈妈爱,所以敢不乖!
妈妈从来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而是亲子关系依恋的源头。
孩子是和父母是渐行渐远的,他们黏我们的时光,只有小时候的几年,
请你不要推开不要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TA依赖你的时间越来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