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课堂上的恐惧从来不是来自教学的压力而是来自学生的自我放弃,反复的呼唤不能够叫醒这些应该精力充沛的孩孑,我也深知他(她)不想,我不想,父母不想,但因从小习惯没养成,初中段就变成了滑滑梯,而九年级是梯的底端,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即便努力也改变不了多少,成绩不理想不会跳到上方,距离理想高中的升学目标太过遥远,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态。于是乎上课时不再认真听讲,要么趴在桌上发呆,要么睡觉,要么搞小动作,老师提问也不回应,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做,提前放弃了努力。
追起原因成绩落差最主要问题之前学习基础没打好,到了九年级面对知识难度加大、综合度变高的情况,考试成绩都很糟糕,和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丧失信心,觉得升学无望,放弃奔跑。
自我认知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只看到当下的不足,觉得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现状,却不能直观而在最短时间内看到坚持的力量。
从我作为老师角度: 鼓励引导:多关注这些学生,课堂上有意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及时表扬,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能不时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可以取得进步的。学习计划帮扶: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帮他们制定专属的学习提升计划,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先提高某一科目的某个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他们觉得努力有方向且容易达成。交流:一有时间和目标对象单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告诉他们九年级这一年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从 家长角度:营造宽松氛围:不再只强调成绩和升学结果,多关心孩子日常学习的辛苦,在家营造轻松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减轻孩子心理负担。留意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像孩子作业完成质量比之前好了一点,都要提出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优点、有能力进步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陪着孩子一起去努力实现,增强孩子的动力。
作为学生要时刻调整心态:明白一时的成绩不好不代表什么,要相信自己有提升的潜力,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一天学会一个知识点,慢慢就能进步”。寻找学习伙伴: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监督鼓励,遇到难题可以共同探讨,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借助伙伴的力量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为自己制定奖惩机制: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比如完成了一周的学习小目标,就奖励自己看一场喜欢的电影等;要是没完成,就惩罚自己多做几道练习题,通过这种方式督促自己坚持学习。
“十年寒窗苦”求学之路道远,习惯养成是关键,家长 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