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学为桥 筑文明互鉴之路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肯定他们在汉学研究与文明互鉴中的积极作用,勉励大家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这封回信既彰显了对汉学价值的深刻认同,也为新时代跨文明交流指明了方向,让“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中外人士共促文明相知相融。

        深耕汉学研究,筑牢文明对话根基。汉学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连接中外文明的学术纽带。从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叙事到利玛窦的中西文化互译,从当代青年汉学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跟踪研究,汉学研究始终在跨越时空、打通隔阂。青年汉学家们扎根学术、深耕细作,既钻研历史中国的文明根脉,又探寻当代中国的发展密码,用严谨的研究打破认知偏差,用专业的解读消解文化隔阂。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所言,汉学为各国学者搭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打破了以往的知识垄断,展现出真正的多边主义特质,这正是汉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

        创新传播路径,讲好立体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青年汉学家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汉学传播早已超越传统书本译介,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的鲜明特征。加拿大汉学家陈禄梵用“数字书画”“智能非遗”等创新手段传播中国智慧,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通过美食、节日主题视频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伊朗籍博士生李织凡深耕《平“语”近人》波斯文翻译,让中国治国理政智慧走向海外。这些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受众需求、创新表达形式,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才能让中国故事直抵人心,让世界看到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又充满活力的中国。

        秉持互鉴初心,共促人类文明繁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汉学发展赋予了更深远的时代意义。青年汉学家既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提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核心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意大利汉学家范狄认为,汉学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一认知道出了汉学的当代使命。从世界中文大会到“汉语桥”比赛,从文化遗产联合保护到多边学术论坛,青年汉学家正以实际行动搭建文明互信之桥,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启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文明根基。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是期许更是召唤。青年汉学家以汉学为媒,在学术研究中深耕不辍,在文化传播中守正创新,在文明互鉴中担当作为,正成为连接中外的坚实桥梁。面向未来,唯有持续秉持开放包容之心,坚守互学互鉴之道,才能让汉学之树常青,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人类共同发展注入持久的文明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