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享有彩云之南美誉的云南,我是向往了好久的,光就名字我已陷入一份迷恋。
有幸,初冬南下,与春城昆明有了一次如初恋般的邂逅。早晨披星戴月出发,辗转数小时后,终于抵达春城昆明。此时的北方,天气微冷,树上的叶子还没有掉光,在与大树珍惜着最后的厮守。相比之下,春城的气候更加宜人,满树的绿和零星盛开的花让看惯了枯枝黄叶的双眼一下子亮了起来。春城,从街景来看与大多数城市是相似的,这大抵就是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坐在机场大巴上,穿行在春城之间,并无明显的与众不同。这大概也印证了一句话,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特质,还是要去城郊等保留风俗习惯、民情较多的地方。这次出行,有旅行的心情,却没有平常旅行那么赶时间。五点入住酒店后,休息了会儿便搭公交车去南屏步行街,慢行总是能让你更好地去观察这个城市。短暂的闲逛,尽没有让我有明显的异乡之感。行走到一座城,总要去发现这座城市的好。下面用关键词说说春城初印象吧。
春城人:淳朴
“二八月乱穿衣”。这从身在四季如春的春城人身上可以看出。透过春城人穿着,让你总是摸不着冷暖,因为有光腿穿裙子的,有穿半袖加外套的,也有穿羽绒服呢大衣的,看看他们,我觉得自己也忽冷忽热,乱了季节,感统失调。
春城昆明是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城市。受“天价蟹”“豪门宴”等事件的影响,印象中旅游城市总有“宰客”之嫌,可初到春城,从机场大巴的乘务员到一路问路的陌生人,再到步行街里的小商老板,能感觉到春城人是善良、淳朴、敦厚的,他们总是诚实、热心的去帮助路人,让我觉得那么可信,他们没有被过分商业化的城市所同化,而一座要通过吸引更多外来客去发展壮大的城市,太需要这些东道主能继续保留敦厚、淳朴、善良以及包容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某种程度上它是城市发展之魂,因为只有更好的春城人才会配得上春城更好的明天。
春城吃:不得不说的过桥米线
关于春城的特色小吃或许有许多,但享有盛誉的过桥米线不得不说,也似乎不得不吃。慕名,我和大胖去了步行街的桥香园吃了盆“进士过桥米线”,35一盆,我们居然霸气的点了两盆,然后下到一半就饱了,很是浪费。在我浅俗的记忆中,米线大多是街边小吃,最多也就是寄于一角的小店中。可在昆明,过桥米线居然在较大的店面中异常火爆,专卖各种米线。在这样的店里居然设有七八个人的大桌或者雅间,在习惯了大酒大肉的内蒙人眼里,我真觉得云南人硬是把一碗粉条吃出了高大上的感觉。哈哈~请原谅我的浅薄。过桥米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过桥米线还有一个美丽温馨的小故事,在这里和大家共享(网查):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昆明吃过桥米线似乎也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情,这从配套的器皿和辅料上可以看出。进士米线里面放了好多碟辅料,但味道总感觉不及我想象中美,反而让我回味良久的竟是配套的那碗鸡汤,鲜美而清淡。
就写这些吧,毕竟我与春城的约会才刚刚开始,期待后续精彩。
你好,春城。晚安,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