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韭菜盒子,照例是要记一笔的。
明明昨天晚上写了一篇,点击了发布。回过来一看,发布的文章却没有显示,手机打开,也找不到,再到草稿箱里找,却只找到写了一小半的。
怎么回事?明明是点击了发布键啊,如果是点错的话,不是也应该存在草稿里吗?而且电脑上写,草稿箱都是自动保存的,怎么会只有一小半。
研究半天无果,干脆那半篇也直接不要了,再重新写一遍,怎么也不是那个味了。
这两天,特别想吃韭菜盒子,每每看着简友老张,得一把新鲜韭菜,必做韭菜饺子、韭菜盒子,有些眼馋。
由于南北口味不同,江南人,包馄饨、包饺子,一般都是荠菜猪肉馅。但是荠菜有时令性,怎么办?没有荠菜的日子怎么办,在肉馅中辅以小青菜、香菇、玉米等,却唯独不会用韭菜来做馅料,潜意识里觉得那是外地人吃的。
婆婆家隔壁住着一户外地搬来的人家,记得有一次,在婆婆家吃饭,婆婆轻轻地对我们说,隔壁今天吃韭菜饺子。那口气,带着半分鄙夷半分不屑,言下之意,韭菜的饺子哪能吃啊。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包容,人们的口味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我们的餐桌上是没有一丁点儿辣味的,那种对外乡人来说,完全忽略不计的辣,我们江南人都受不了。记得刚去南京读书那会,最吃不惯的就是那边的菜,都有一点点辣,后来也慢慢习惯了。现在到饭店吃饭,几乎每个菜都会用一丁点儿辣来调味。家里做菜,偶尔也会放点辣。
再比如,韭菜馅的饺子、盒子,这两天特别馋。看着家里的一把韭菜,干脆自己尝试做一回吧。
对面食实在不拿手,难得做,难免手忙脚乱,11个韭菜盒子,忙乎了三个多小时。
昨天上午在某学校开会,吃好饭出来12点,先拐去家里一趟。揉了面,理了韭菜,提前化冻虾仁,泡发黑木耳,泡粉丝,准备工作先做掉一些。
面是加入热水烫的,看下厨房有人介绍,烫面不容易破。面揉好放冰箱冷藏。韭菜洗净控水,切细,拌入食用油备用。韭菜容易出水,所以洗好需要水分控干,拌入油也是为了控水。当然,这也是下厨房看来的。
傍晚下班回家,先处理虾仁,去虾线,加入料酒、盐、胡椒粉、生粉先腌制一会。木耳切细。粉条尽管已经泡了半天,切的时候发现有些硬,就焯了水,然后再切细。打三个鸡蛋,下油锅翻炒。
一切准备就绪,五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加入食用油、盐、生抽、耗油、胡椒粉等拌匀,备用。
从冰箱里拿出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剂子,为了保证大小均衡,我是用称称的,一个剂子75克,分了11个。然后擀面团,开始着手包。发现面团怎么也擀不圆,出来的都是不规则的形状,不去管它了。放上馅料直接包,发现韭菜馅和肉馅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手感完全不同。韭菜的馅料散成一团,很难包。本来想包圆形的,根本操作不了,最后只能上下一对折,包成饺子形状。关于这个花边,特地看了视频,还是不太会操作。包到最后一个,都没找到感觉。
包好,开始下锅。小火,平底锅,油煎七八分钟,煎到两面金黄即可出锅。
家里有个电饼铛,可能更适合操作,只是懒得拿出来。电饼铛不好清洗,总觉得擦一下擦不干净,就一直不习惯用,再说拿出来也没地方放了。
刚出锅的韭菜盒子,一个个胖乎乎的,金黄金黄的,像个大元宝。尝一口,咸香可口,真的很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直接吃撑了。老夏嘴上说不喜欢吃,也吃了三个。外加一锅木耳毛豆排骨汤,就是我们的晚餐了。
吃了六个,还剩五个,吃好又煎了四个,给闺蜜送过去,还有一个,直接冷冻保存。
发现做好,稍微放置时间长一些,就有馅料的汁水渗到盒子边上,一煎,边上容易破。
今天的早餐,韭菜盒子加咖啡,中西合璧,混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