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2岁10个月,阳阳7岁7个月)
晚饭后,阳阳和源源在玩积木。
开始他俩各玩各的,不一会儿源源就发出了请求:“哥哥,我和你一起玩行吗?”
阳阳温柔地说:“源源,哥哥想自己搭,刚才哥哥就失败了……”(积木比较窄,立着不小心碰到特别容易倒)
这时源源已经趴在了阳阳旁边,要将手中的一块积木放在阳阳的积木旁边。
阳阳赶紧说:“源源,这样吧,你负责帮哥哥从那边把积木拿过来,我在这边搭,咱们俩分工合作,怎么样?”
源源:“嗯,行!”
阳阳:“去拿吧。”
源源:“是这个吗?”
……
两个孩子非常和谐,等我再回来时,看到他们俩一起搭着“一辆车”,各自嘟囔着自己的故事~~
在厨房准备第二天早饭的我听到他们这段对话特别激动,因为前一天共读《孩子 挑战》p14时有一段特别让我触动:如果博比安静地好好玩能得到妈妈亲切的微笑、满意的拥抱和赞美的言辞,那他也不会用捣蛋的行为去引起妈妈的关注。
我们的注意力总会放在我们认为的孩子不好的行为上,殊不知这样其实也在强化孩子通过捣蛋行为而获得关注的目的。换句话说,作为父母或者教师当孩子的表现符合我们的“要求”时,如果我们能给予更多的正面反馈,那么就会强化孩子通过好的行为来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于是,我走到阳阳身边,用力地抱了抱他的双肩:“阳阳,妈妈听到你和妹妹的对话了,你真是一个既有耐心、又有方法引导妹妹的好哥哥!”
虽然当时阳阳没有说什么,但是能在后续与源源的互动中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耐心,且有意识的让源源多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