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平凡的周一,但又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周一。
因为今天孩子们不需要上课,而是参加活动——第六届“我行我秀”学科活动。从开始的分学科活动,到现在的应该算是学科整合活动,学校都把这当做了一个课程来做,目的只有一个——给予学生更多体验,发掘更多成长的可能。
一想到孩子们不上课,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轻松了一大截。
7点30分,准时跨入校园。活动主题板已经立在了门口,不禁揣摩起此次活动的主题来——桐生寻味。
对于此次活动,我最明确知道的有美食,有非遗表演和体验,但却没有综合考量过,我们要通过这个活动寻什么味儿呢?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必定是美食的味儿。
上周三,学校统一制作的天府特色美食、节日与美食、各种调料的展板就放在了国学大道的两侧。上周四早上,我专门拉着班里的两个女孩子特意去转了转,看看我们各自喜欢的美食是什么。那些三大炮、伤心凉粉、冒菜、火锅等图片,勾出一大片馋虫。而在这之前,每个年段的孩子都参与了相关美食的制作、调查和研究。今天上午,辛尧还让我填了一个美食的调查表,主要是调查对于火锅的态度,比如认为火锅在四川美食里排第几名,每次吃火锅必点什么菜等,看起来有模有样的。
本来,计划里是有品尝美食的。但是因为某些敏感事件不得不取消,我戏称今天的美食体验只能是“画饼充饥”。所以啊,今天的非遗项目体验里的“画糖人”,是最有市场的。因为只有那些糖是可以吃的,可以解救一下因为参加活动而蹦出来的馋虫。
除了美食的味儿外,孩子们寻的一定还有好奇的味儿。
因为有一些非遗活动的体验,棕编、面塑、画糖人、活字印刷,孩子们之前也许只是见过,但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好玩的活动。那些的排成长队,依然一脸快活的孩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可是,站在老师的立场,我们要给孩子们寻的可不只是这样的味儿。这些味儿,还应该有以下这些吧:
1)认真学习的味儿。
那些个展板放在学校里可不是就是放在那里那么简单,那些内容都成为今天活动的体验项目:我认识的没事、节日与美食、美食的作用、美食的基本材料、各种调料,都必须要把这些展板上的内容了解一下,且记住,才能体验成功。
亲眼看见一年级的小朋友辨认美食图片时,对于吃过却不知道名儿的菜品,显得有些着急。旁边的同学提醒他:“你再去看看展板,你就知道啦!”孩子一听,还有机会,连忙笑着离开去“加油”去了。
年级不同,要求不同。看着孩子们面对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美食,也许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他们“自主学习”,并能“现学现卖”,颇有成就感。
2)敢于探究的味儿。
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记忆知识,还应该有敢于探究的品质。
在辨认各种调料的体验区里,有孩子通过看、闻、摸的方式,还有想通过尝的方式,去认识那些八角、丁香、孜然等(原谅有些我也不认识哦)。
在棕编体验区,孩子们先听师傅讲解,再自己练习。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一遍就能会的,所以就这里弄弄那里弄弄,或者请教同伴和师傅,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编出一个并不怎么像的动物出来,但依然高兴。
面塑区里,依然一样。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各种创意,捏出了各种形状的动物出来。
3)勇于传承的味儿。
这些非遗项目,都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或许,我们并不止步于让孩子们体验,这样的体验或许给某些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种子。
此次除了这些非遗体验,还有文艺汇演。比如,木偶变脸,布袋木偶跳舞,川剧表演等,我们都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舞台上,给孩子们表演。这都是我们的天府文化,说不定也会在某些孩子的心里播下种子。
4)贵于参与的味儿。
除了非遗表演,这次还有我们自己节目的表演。这些节目,基本都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学校负责搭建平台。先是通过班级海选,再形成班级的节目。
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展示,每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今天,每个班级一个节目,孩子们自己练习,自己主持,自己候场,老师只负责做一个安静的欣赏者,其他同学也做一个文明的欣赏者。
这样自下而上的活动,孩子们发自内心喜欢。
当然,除了上述的味儿,我还能看见孩子们“美于尊重的味儿”,和台上的演员配合,给予掌声。还看见孩子们的公德味儿,操场上散落的垃圾,主动拾起来,虽然这样的孩子不多……
活动结束,也会去采访孩子们的感受。
一个孩子说:“这是他最快乐的一个星期一。”另一个孩子说:“今天我看了木偶变脸,感觉很震撼呢!”还有孩子说:“今天的快乐还来自于自己挣奖票。”
而我说:“今天的‘桐生寻味’,真的‘耐人寻味’。”这“味儿”,须得继续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