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教师的嘴巴》中说:
“教师的嘴巴,除了说话和吃饭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激励孩子,鼓舞学生。”
“已故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曾说,教师嘴巴要‘甜’。这里的‘嘴巴要甜’,专指教师要懂得赏识,要不吝啬表扬孩子,要不间断夸奖孩子。”
“不要去说孩子们不喜欢听的话,不要整日唠叨那些陈词滥调。”
咱们每天在早课中经常受到邓老师的夸赞和鼓励,也经常得到书友们的夸赞和肯定,大概这也是我们每天坚持不懈地动力之一。我每次听陈琴师父的课,都能听到她各种夸赞和鼓励,总让人感觉有无比的温暖和幸福,总觉得会有无比的信心和动力。
五上有一篇课文叫《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在文中有写自己小时候的两次写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极大的成就感激励着作者走上了写作之路。还有一篇课文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他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父母对这首诗的不同评价。当时我问过我们班学生,你们喜欢父亲还是母亲的评价。无一例外,所有学生都喜欢母亲的夸赞,喜欢这种积极的肯定,喜欢这种阳光般的鼓励。
我们当老师的尤其要学会表扬,要学会不遗余力地表扬。犹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瓷娃娃一样的,说话也是奶声奶气的,很是惹人喜爱,但是学习是真的困难。我有时难免会恨女不成凤,心中有郁气。但是看到她楚楚可怜的眼神,我每次都生生压下心中之火,笑着继续教她读,还要不停地鼓励她。
有一次学校里进行书法比赛,刚好她的书写是放在最上面,那娟秀的字迹一下子恍惚了。是什么蒙蔽了我的眼睛,让我对她这么大的一个优点都熟视无睹。我立马回教室,把她的书写放在投影仪上,对她进行大肆表扬。那亮晶晶的小眼神,我至今难忘。
但学习成绩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有进步的。有一次,她妈妈给我发微信说:“徐老师,这个孩子太笨了,一篇课文都读不下来,我不想管她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妈妈让孩子背课文,结果孩子读也读不通顺,更不用说背了,急得骂哭了孩子。
我问妈妈:“小朋友听话吗?”
“那倒是听话的。”
“小朋友哭了,还要读课文吗?”
“还在读的,但我不想管她了。”
“小朋友比你懂事,她伤心还在读,你急了就放弃了。”
这妈妈被我说的一愣一愣的:“徐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
“你夸奖她啊!”
“她这么笨,没有地方可以夸啊。”
“她听话,她不放弃,她会坚持,哭了还在读课文,还要背课文,这么多优点就在你的眼前,你就这样用上最夸张的语气,往死里去夸她。”
妈妈很配合:“那我去试试吧。”
结果当然是当天晚上背了半篇课文,但是我和她妈妈都非常满意了。
其实,我们越用严厉的语气去批评指责孩子,孩子越容易发懵,越不知所措,也就越不爱学习了。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早,我们每天唠唠叨叨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明白的,你越说,或许他们就越反感,越会和你唱反调。不如多夸赞,多激励,给足他们情绪价值,我们想要的结果自然也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