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陈蕾老师开始拜读王溢绪教授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个模块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在学习中,我不断地与平常的教学对比,不断用所读所想所思去审视平常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下是我的两点感触:
一、以生为本
从古至今,教育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个体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他们终极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学习者要学会学习,通过主动探索世界,掌握世界本质,并运用尝试改改造生活。在学习中,单纯的传授、讲授式的输入,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就只是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
这一点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大多数老师是认识到了,但是总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尚浅的特点,大多数的教师(比如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探索,从而最后,形成教师掌控,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
读完本模块,我意识到了教材并不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而只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个“渔”就是在一次次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材这个“鱼”的过程中学会的!
这就需要我们便改变课堂模式,把所有眼前要学生掌握的“目标”转变为“资源”供学生去探索,去“捕捞”。
二、翻转顺序
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有所不同了。
此时的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是让学生掌握教材里的内容。课堂里的内容是由学生通过资源的学习探究所生成的。
主导课堂的也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在通过前期的预习当中生成了自己的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讨论生成。此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可以发生碰撞!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习得“渔”的本领。
至始至终,教师仅仅为资源的提供者,课堂的参与者,评价的讨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