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假期期间品读了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
首先我坚信技术能够改变课堂,在这个各行各业已经都在加快脚步融入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也应该要信息化。 正如共读第一讲中提到的“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技术就会立刻让我们的课堂得到长足的改善吗?”很遗憾,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这是需要我们经过刻意练习才能够抵达的,那么首先刻意练习就要我们离开舒适区。离开舒适区是痛苦的过程,会有迷茫,会有困惑,会有质疑。因此开启共读,与大家一起研讨反思,共同成长。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课堂》一讲中阐述很明确:“21世纪教学必须让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也就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实施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角色从站在讲台上谆谆教诲转型为从旁辅导。随着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习惯和同伴互动交流,再逐步将交付任务的难度提高,促成同伴问更紧密的合作,使学生参与、掌握,甚至能够主导课堂的进行,教师则连渐转型成为教练,拟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过程中只要从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指出他们的错误,提示可以精进之处。这些转变无疑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滔滔不绝怎么把精心备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呢?没有谆谆教诲怎么能放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每节课苦口婆心,大汗淋漓后依依不舍离开教室,这是学生想要的课堂学习吗?这样能提升教育质量吗?
“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能快”这教学中的哲学让我拨开迷雾见到曙光——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少,学生时间就会变多;说的话少,学生说的就会变多;提示给得少,学生思考就会变多,进而深人。教师只准备必要、少量的教材内容,甚至完全不准备教材,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材料由学生来供应。开始时“慢”为后面的“快”打好基础。教师唯有转变教育理念方能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中心”的课堂。 “学生中心”的课堂,除了时间分布上教师讲述的比重必须越低越好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养成足够的自学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习惯。那么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从“教师中心”的课堂向“学生中心”的课堂转变,希望在之后的学习中获取可操作的策略,让每名学生对于学习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一个长期发展中的人来看,而不应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学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慢才是快”,教师不应只追求于快速的让学生会解题,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应为追求进度而减少课堂活动的时间,前期的"慢”是为了后期的“快"打好基础。当然,课堂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设计不超过3个好的活动,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活动才能够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生成,“对 有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即“少才是多”。印象最深的是共读第三篇“改变顺序,翻转理念”,里面提到的数学老师上课的模式怎么那么的似曾相识。貌似很“探究”,其实学生都是顺着老师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看似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其实参与面并不广。而通过改变课堂教学顺序,课堂开始展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新貌,学生开始参与对话与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碰撞,升级。对于自己的课堂,也学习这样顺序的改变,让学生先进行探究,再通过小组活动归纳出规律结论,最后再迁移应用。唯有把数据、学生反馈和课堂氛围融合起来综合研判,才能实时做出相对较佳的教学决策。在一个个教学决策的过程中,其实老师就是在形塑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在贯彻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且建立个人的教学风格。
信息化教学让课堂更多变、更活泼、更接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数据。是数据使教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回归以人为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