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和“独”不是我们喜欢的字眼。
《礼记》中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鳏”是没有妻子的男人。男人死了妻子,常常续娶,所以现实生活中“鳏夫”不多,鳏这个字也不属于常见字。
“寡”说失去丈夫是女性,所以我们现在也还叫“寡妇”。
“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汉语里叫做“孤儿”。
“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人,我们现在常说“独居老人”。
“孤”或“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
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儒家的崇高理想,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华人而言,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老人,残疾者,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妥善维护,理想的大同社会不应该有个人的“孤独”。
但是,生活中不孤独,可能心灵仍然孤独。
为什么我们在热闹的家庭聚会、紧密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感觉到难以抑制的“孤独”?
应酬、对话、寒暄、彼此嘘寒问暖——
吃了吗?
收入多少?
结婚了吗?
我们从小到大,我们不断重复着回答各种类似的关心。
这两年,我就不断地回答什么时候退休的问题。
我们可以不回答这些问题吗?我们可以逃离这样的现实吗?答案是不能。
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是完美的,在西方高度发达的都市,是可以享受孤独的自由,但也要感受寂寞和荒凉。在人际关系紧密的中国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又渴望逃离。
我们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有机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果没有伦理的束缚,做一个纯粹的孤独的自己,哪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也许很难,但是我们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我们能否孤独地坐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看人来人往,看忙忙碌碌的众生?我们能否有片刻孤独,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脖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