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会带来风险,风险会导致危险处境,危险意味着死亡的威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部应该经典的心理咨询入门书,讲述的是蛤蟆先生陷入了抑郁,在朋友的推荐下接受了心理医生苍鹭先生的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从一开始的消极、对抗,到后来的积极应对,找到自我,在苍鹭先生的层层剥离下,找到了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和抑郁情绪的来源,并指出了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门书很容易理解,因为它是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展示出来,代入感很强,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不仅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好像我也去看了心理医生一样。
看完有三个部分对我来说是比较受用的:
第一,人的自我形态是三位一体的,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儿童的自我形状态里会习惯性依赖别人,总是期待别人给答案,遇到问题的时候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耍无赖。
在这种状态下的成年人,会经常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而父母的自我状态会表现得跟自己的父母一样,比如抑郁型人格很容易像很多父母一样去批判自己,而这种批判会非常强烈,某些时刻会让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长处,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状态下,甚至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可以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这也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努力找到的状态,对应的,认识自己就非常重要。
第二,愤怒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直线型的,比如愤怒时的暴躁、大声的呵斥,撒泼打滚也是一种,但还有一些愤怒是无声的,比如绷着脸、阴沉沉的怄气,毫无声息的独自郁闷,甚至不知道理由的拖延、厌烦,都是愤怒的表现形式。
对于有些人来说,愤怒和狂躁也只在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就是那种把自己气得一塌糊涂,别人还完全不知道你生气的状态,很容易让人内伤。
我自己的愤怒就属于无声的,不会大声的发泄出来,更擅长用冷战、逃避的方式去应对,需要一定的时间,让自己想清楚、想明白,才能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所以也很容易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
第三,是四种人生坐标对应的游戏和状态。
这四种人生坐标主要是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和我不好你也不好。
1. 我好,你也好
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当然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它更多是一种选择和承诺,需要你做到。
2. 我不好,你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是生活的受害者,觉得自己可怜又弱小,无法掌控人生,进而会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
3. 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甚至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颇有点PUA的意味,甚至可能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4. 我不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情绪反复无常,看啥都不顺眼,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要想改变就得靠自己。
在我的人生坐标里,更多的是「我不好,你好」,总觉得自己特别的可怜弱小,然后猛烈的攻击自己,但我可能没那么严重,没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只是在某些时候会觉得别人都很优秀,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当然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自己比较懒,根本没到要跟别人去拼智力的程度。
而这本书里讲到的所有,还有一个前提,叫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