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八个字概括说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何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即由一位祖师爷开山,然后一脉相承,逐渐分出门派。
然而无论分出多少门派,都供奉同一位祖师爷。就是树形结构。
例如心学,无论是泰州学派、浙中王门,还是江右王门,都是只尊奉王阳明一人而已。
钱穆大师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开的书单:
《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
《六祖坛经》
《近思录》
《传习录》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观点,这些书不宜随手拿起就读,而应该依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来读。譬如不读孔孟,便学阳明。
朱子的通天人、合内外,即天人合一。相比西方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我们更喜欢人和天混在一起。
至于太史公在《报任少卿书》中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然也是先将天人之际放在最先。
对此,先生的解读是人生、历史都是有变的,然而古人讲变,更讲一个通,人生一切的变,都变不出外界的自然规律,故而通了古今之变,自然明白了天人之际了。可见,通天人是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共同大概念。
朱子对《大学》格物的注解:物,犹事也。
钱先生对此另作一番说明:一切物均有其活动,而事则专指其活动。所以物是变动不居的,所以朱子所说的格物,指的是格每一物之动,每一物之性。
就是琢磨这玩意儿的客观规律。而性即理也,则就是说格物说到底,格的是物之理。而这件事操作起来,还尤其需要注意不宜将所格之物与其他一切物分开来格,否则定然无可格。
而内外合在行动上的体现,则还需要注意与行为相匹配的知识。
如果光有一个念,却没有对应的知识去帮助落实,那便算不得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