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56天】
题外话:本能地反感专业书,举着这本厚厚的书跟儿子说:这关乎我的饭碗。言外之意:我不想读但不得不读。儿子抱以“理解”的点头抿嘴微笑。其实,我更希望这是一次成功的身教:不管今后从事什么工作,追求专业成长要放第一位。
书上涉及太多专业术语,一一说明颇费口舌,而且有些我也没弄明白。今晚的阅读收获,摘录如下: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好比是登山,登上山顶是既定的目标,选择什么方式登上山顶构成活动的内容。但是,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因为登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就是说达成一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语文教材的选文,并不是直接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有一类选文是构成文学文化素养现实所指的经典作品(定篇),他们确实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另一些选文,在教学中主要把它们当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学习的例文和样本;还有一些选文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是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引导学生从事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用件)。主要发挥后三种(例文、样本、用件)功能的选文,并不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是是教学的一种凭借,我们称之为教材内容。即使是选文中的定篇,也不能说它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阐释的方法和态度。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空白的,教师手里的是选文。可是对一篇经典作品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阐释,答案是需要研究。目标的确立与内容的选择到教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落到教师的肩上。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发生困难,甚至混乱。本应该把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是教师往往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考试范围、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资料等等。还有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把语文课程内容(一般应该教什么)的研制任务甩给了老师,“通常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教”的这一教材编制者本该完成的工作也转嫁给了教师。加上教师自身能力的参差不齐造成了课堂教学实践的千差万别。
在语文教材内容及相关问题的辨析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指出在语文科还存在语文教材问题的层面混淆和术语纠缠的问题,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编制与研究带来许多麻烦。还好,课程标准施行隐含着教师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用教材教”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语文教学上,人们的观念往往非A即B,容易陷入,“泛语文”,“非语文”怪圈。其实一般来说,就某套特定的教材,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往往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看教材的编排体例和教材结构;第二,看教材的单元导语;第三,最为关键的是看教材的思考和练习部分。而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
【阅读记录第286天】
20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