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陈志强;配图:完璧 】
说起锦江区提督街的“三义庙”,可能许多老成都人都知道,这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祭祀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结义而修建的“三义庙”最初叫“三义祠”。乾隆年间,民间鞋业行商会进入“三义祠”做“神圣同瑧”匾题于三义祠,应其永享后人祭奠。后来,三义祠又称之三义庙了。
那三义庙和成都鞋业有何关系呢?据老人讲:有家做鞋的匠人,姓刘,自称是刘备之后人,因鞋靴做得很有特色,便称之为“刘靴”。而在街东头的另一家张姓鞋商,也因其鞋做得好,买的人很多,他自称是张飞的后人,称鞋为“张鞋”。不巧不成书,河南有个关姓买袜商,在提督街卖鞋袜子,因质量好,穿着舒适大方,引来不少买主光顾,不久关姓袜商名扬锦城。从此,在提督街一带形成“关袜、张鞋、刘靴”的品牌鞋商。这三家的姓,恰巧与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姓同字,清道光年间三姓便出资修葺“三义祠”,改祠为庙,悬“神圣同瑧”于正殿,其它殿堂为行业同乡会之活动场所。由于行业进入,三义庙人气大增,五殿、六房,修得金壁辉煌。在道光年间,其规模已很宏大了。
而离此不远,还有一座专门祭祀关羽的庙宇,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就是位于华兴街的“古关帝庙”。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听一位悦来茶社的艺人讲:这华兴街上还有一座“古关帝庙”,过去比“三义庙”还热闹呢。笔者历来对名胜古迹十分感兴趣(特别是不知名的古迹),便在华兴街上造访一些老成都人,终于在华兴上街59号打听到了这座被人们遗忘了的“古关帝庙”。在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商业店铺中间,一条窄窄的巷子尽头,我找到了这座小庙,庙的拱形门上方刻有“古关帝庙”四个大字,由于年代太久,风化严重,上面的“关”已很难辨别了。据住在这里的张大爷回忆,这匾额下方原有一个绣球状的圆球,两边各有一只石狮,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人毁掉了。我去的时候那小院里住着三户人家,一个姓曾的婆婆对我说庙是民国初年修的,为什么要在此地修此庙,曾婆婆也说不出原因,她说过去有个打更的老头知道一些,可惜已去逝了。我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成都通览”,记有华兴街的“开元宫”和“老郎庙”两处,至于“古关帝庙”,没有记载,而上述的两座寺庙,在华兴街已没有踪迹了,那么“关帝庙”是否在“庙”的原睦修建的呢。老艺人说:有可能,因建“关帝庙”时原有一庙宫,住有道士几位,后道士走了,留下宅基,修这关帝庙时,也说是姓关的后人为供奉祖先而建的。是否跟提督街的“关”姓袜商有关联?据笔者了解:那“古关帝庙”的原址的确住着一家姓关的鞋匠,因他做的鞋好,自称“关靴”。由于“关”与“官”同声,人们又称之“官靴”。因“关靴”质量好,方便结实,买的人很多,想发富,想做“官”的人就冲这个“吉利”来买。关于关姓鞋的品牌,在和成都老人摆谈中谈及,也许就是因为居于闹市的“古关帝庙”而来的吧。但这仅是一家之传说。
不过这古关帝庙和三义庙有无关系,已无从考证。长期已来人们对关羽的为人,忠、信、义、勇集一身的“武圣”一直是敬仰的偶像,在市区有一座这样的小庙香火一时很旺也就不奇怪了。但能保存到今天,却是不容易的事,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古关帝庙”也将成为历史。但当人们在参观因旧城拆迁搬迁到武侯祠的“三义庙”时,是否会知道:在成都的闹市区,曾还有一座“古关帝庙”呢。也许他对我们研究成都的“三国文化”或多或少还有点淡淡的民俗“三国之情”。
(下篇:《百年邮政暑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