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酹江月》)【前句强调容颜的消逝,后句突显忠贞的永恒,形成强烈对比。】
衬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源于清人刘熙载《艺概》,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在结构形式上,衬跌分前后两部分;前边连举部分是“衬”,后边急速转折部分是“跌”,一“衬”一“跌”,形成跌宕,造成前后语意鲜明强烈的反差对比,并通过这种反差对比,来达到突出和强化表达主旨的目的。
衬跌修辞在古代诗词中常见,把“衬跌”化作表现主题的艺术方法,以一系列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作衬托和铺垫,等蓄足了气势,猛然下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造成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波澜起伏、曲折回旋的艺术效果,增强了作品的品评意味。不过,这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了。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以乐景衬离别之悲,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诚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4)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昭仪》)”【先写人情反复无常,突然转向“妾身如月”的坚贞宣言,形成强烈转折。此句借美人以隐寓诗人对南宋的忠贞情操,诗人对朝廷的精忠不二,正如中天的皓月一样,清朗澄澈。】
衬跌手法如同绘画中的明暗对比。柳永《雨霖铃》以萧瑟秋景陪衬离愁;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凸显空寂;李清照《声声慢》借残菊反衬孤苦。这些经典诗例证明,善用衬托能让诗词避免平铺直叙,在对比与映照中深化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