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中促进思想的发展观以及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我感觉我非常认可陈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甚至有几分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认为陈老师的思想是我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并表达不完善的,向陈老师学习。
以下是我的几点读书感悟:
一、授之以渔
俗话说:"穷者思,思者变,变着通",生活如此,教学亦如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老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从思想的提供者,变成思想的促进者,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这也是新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成为学习型教师、研究性教师、甚至专家型的教师。
(一)做学习型教师
教师因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多看书,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要时时充实自己,时时给自己"充电",才能在关键的时候厚积薄发,适时"放电",也才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好教师。对此我非常有发言权 ,因为自从毕业之后,我很少读书,即使读书也读的是一些非常浅显的书籍。对于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或者理论性的书籍,我很少能够耐下心来看。所以,每每和优秀的老师一起谈论教材、教学、学生、课堂的时候,我都词穷。即使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往往因为读书太少,不能够找到很好的理论依据做支撑。幸运的是,这两年我身边有很多喜欢阅读的老师,他们主动邀请我和他们一起来读书 、一起成长。虽不能说自己读了很多书 ,但是现在一直在读书的路上。我也深深的明白:阅读真的是能够让自己成长的 ,书中有我们想要的答案,读好书就是和伟人谈学论道,读不同的书就是去不同的名家大咖家串门,真的是妙不可言。当然,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和独立思考者,以书为伴,其乐无穷。我也希望我能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真正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教学理论或者是教学方法,根据我的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较、筛选,运用到我的课堂当中去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本身就应该是研究者。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波斯纳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但是实践后还要反思 、总结经验,才可能出真知。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每次的教学过程我都应该这样做: 研究自己、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 、研究教育和技术的巧妙融合 。并且还要思考教什么的问题,是教知识还是教技能,还有学什么的问题 ,学生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 怎么教和怎么学以及学习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两点 :一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然后总结经验、反思并不足而进步 ;二是教师通过观课议课,反思别人的教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需要时时回答为什么确定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内容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等自我提问以便更好的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以学论教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那一定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不够合理。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因此在观课时, 要把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的教学 ,这是以学思考教。在议课时,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这是以学讨论教。
以学论教首先强调的是学是教的基础,据此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 ,贴着学情做教育。 同时,还要强调学是教的目标,教是为了帮助学、 促进学 ,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 目的,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目标 。同时,学才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
这里我想说的是,以往我的课堂要么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步骤,认为名师的就是最好的,要么就是自己创造,固步自封。后来随着自己教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和身边同事的观课议课头脑风暴,我渐渐意识到适合自己课堂和学生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好的,当然教学效果也毋庸置疑。所以,我也在慢慢摸索着前进,读好书、教好友、论好学,努力做到从学生们的学情出发,以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或技能为目的,把学生作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反思感悟完善来不断雕琢自我,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