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时四个月,《论语》一书终于被我读完了。最初在读的时候是很没有耐心读完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其他的书。但有一次坐车实在太无聊了,想起来自己的包里好像背着书呢,就拿出来打发时间,这一打发,就喜欢上这本书了。后来发现当静下心来的时候,什么事情即使是不喜欢的,也会很用心的去做完。
于是每次出行必定会背着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差不多500页,是很重的,对于每次在车上只能看上个二三十页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时间久了就习惯了,每次出行不带书就觉得少了什么。尽管这几个月的工作很忙,但是每晚还是坚持看书,有时候忘记时间了,看到12点多了,一点都不觉得困倦。
其实读书是一件很美的差事,就在这几天,我的脑海中甚至会萌发出,如果没有人打扰我,我会安静的看几天书。尽管我每周六都去上课,很按时的完成各项任务,可是每天不摸一下书就觉得不习惯。其实这种感觉正是在读《论语》的时候找到的,因此感谢这本书,感恩先贤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子的言论,尽管只是言论,确实让人终身获益,读完之后,顿觉开悟。
对于读《论语》的感受,可能是我自己太浅薄,无法感受到更多,在我看来,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学生不外乎就说了三件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学习、做事,这三件事情。我这种说法是最浅薄,最通俗不过的了。
-----做人-----
说到做人,也有几个小的方面,如: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友,为人师,为人徒,为人兄弟(兄弟姐妹)。
这里为什么我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我们说做事之前先做人,连人都不会做,何谈学习与工作呢?在《论语》中第一部分“学而第一”中,就先提到了做人。可能我们光看标题就觉得这个应该是说学习的,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只是将学习一带而过,孔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学习很快乐,而在于朋友从远方来了,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而且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愤怒,这才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那从这句话来看,夫子最终说的要做个有道德的君子,要胸怀宽广。而且这句话要反映了孔老夫子不厌倦学习、注重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
为人父母,要严慈有度;
为友人,不要怀疑别人欺诈,猜测别人不诚实,要做贤人;
为人师,要诲人不倦,教学生要尽心尽力,比如夫子的学生颜回,夫子拿颜回当儿子一样对待,在颜回去世的时候,夫子恸哭到几乎站不起来;
而为人徒,就像颜回,自始自终在夫子的面前都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因此孔子赞扬颜回“非助我者”,这话从表面意思看起来像是批评,但是实际上孔子是在赞扬颜回。而当时的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从名字上来看,孔子和曾子似乎是一个辈分的,其实不是,曾子的社会地位确实很高,超过了子游子张这样殿堂级的任务,当时人们这样称呼他。
说到为徒,孔子的学生中,子贡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他尊重老师的程度不亚于颜回。
记得当时有位鲁国的大夫,名叫叔孙武叔,一直说子贡比孔子还行,那是孔子还有个学生叫陈子禽,他也说,仲尼怎么能跟你子贡相比呢?子贡面对叔孙武叔对老师的诽谤以及同门师兄弟对老师的怀疑,他自己毫不客气的说,你们觉得我比老师行,是因为你们不了解老师,而了解我,你们为什么会了解我呢?是因为我的学问就像是义卖你只到我肩膀的墙,你们一看全部都看见了,了解了,就如“窥见室家之好”。老师的学问很高深,你们一般人想要了解他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意思是老师的的学问高的,你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子贡这么说,一方面说赞美了自己的老师,另外一方面也告诫那些诽谤老师的人,你们不知道就不要瞎说,自己不了解人家就说人家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是人家高深到你根本无法了解而已,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说别人的不好或者不是,首先自己就不是个贤人。
这是多么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我们当今社会,谁能做到。放眼望去,没有几个人不八卦的,整天不是别人的鼻子眼睛位置不对,就是别人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总是对别人评头论足,我们常说,你没有经历别人的人生,就不随便给别人戴帽子,帽子好戴不好摘啊。管好自己最重要,因此当我在说别人的时候,首先反思自己看待问题是不是太片面了。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自私自利,每个在说别人的时候首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是会说,要是我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想说,要是你你会怎么样呢?到底又会比别人好到哪里去呢?说到底 就是给自己养成了一大堆不好的习性,我们现代人,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说话,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会闭嘴,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的嘴巴多,利嘴像刀子一样伤害别人,以至于酿成很多的悲剧。人生不过三万多天,过一天少一天,何必为此而伤人伤己。人与人之间,见一次面就少一次,有什么必要为了小事儿喋喋不休呢?
从古至今,有多少劝慰人们要心宽的话语,然而真正停在耳朵里,记在心里,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的又有多少人呢?这个社会,要是真的有人心宽不计较,反而显得这个人不正常。
简单的说,你善良了别人说你傻,你有同情心了,别人说你怪。记得前段时间,友人告诉我,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我帮助的人跟他都不相关,我为什么要顾及这些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人,无论你听到了什么闲言碎语,我都不在乎,我帮助的都是值得帮助的人,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是不知道感恩的。一些不相关的人干嘛要这样,在别人面前说,帮助别人都会显得怪,我资助个孤儿怪吗?我帮助身边的同事、下属,这些怪吗?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眼里,我帮助人就成了怪了?对于这件事情,我看了几个小时的书,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说真的,我不是圣人,因为我免不了会有情绪的。
记得今年五月份,中国幼教第一届年会的时候,当时是在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年会的第三天,哪天中午我在书摊位前面在寻找我自己的喜欢的书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比我大一点的同行姐妹,我们互相不认识,在她来到我面前的那一刻,她是突然拉着我的手就把她手上的玉镯往我手上套,我吓坏了,不认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随即说,我觉得我找了你很久了,现在与找到你了。一问缘由,才知道第一天晚上几个老师和园长回去说到,在当天的讨论会上我帮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于是乎这位园长姐妹就下定决定在万人大会中找到我,在被她找到的时候,心情自然是不言而喻。
这些日子里,我自己每天看书,自己也没有闲暇的时间去听别人怎么评价。反而觉得自己轻松很多,当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自己一笑了之,可能有些人不解,觉得我怎么就这样子过了呢,他们不知道,也许最初确实是我的不是,因此无论别人怎么做,我都不会加以断论,做好自己就可以。脸不好看,少看点,路难走,走的稳一点,口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上班时间到了,就认真上班。好好的对自己,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何必计较。说不准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和圈子里的人都是来成就将来更优秀的你的,你何必将别人拒之千里之外呢?
-----学习-----
说的学习,夫子说“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当你再重新温习你学习过的东西,又会得到新的启发。这句话以及这个事实,到今天仍然证明,夫子是对的。比如每次看书,当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不一样,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好一些,学到了新的东西,第三次,又有新的感悟。就如我学《弟子规》一样,最先我只是在读,理解字面的意思,后来每天读,经常读,经文里面的意思自然而然的就懂了。
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肯定有我的老师。有人就觉得这样说就不对了,我经常出去学习,听课,甚至连续听专场,全国各地的教授我都知道很多,其中很多真的,也有很多伪教授,就是说这类伪教授是吹出来,捧出来的,他一开口说话,就吓晕一大片人。比如有次,听一个教授这样讲:什么人才做幼儿园老师,知道?就是那些又黑又矮又丑的才去做,那些长的漂亮的,高的,美的,人家是不会来做这也行的。我当时眼睛就睁大了,过来没有几分钟,只看见我的后排,陆陆续续站起来走了,为啥啊?因为这话太伤人自尊了。站起来走掉的这部分人,直接连一点面子都没有给这位所谓的教授,直直的走出了会议室。当然他们这么做,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怒与不满,但是没有想过,在这个教授的面前也可以学到东西。学到什么呢?要学会感同身受,自己以后不能这样说话,真的这样说话会遭人讨厌,不满。这不也是学习,这学的是为人处世的经验啊!这个“师者”就告一段落。
曾经有人向孔夫子请教该怎么种田,孔夫子说做学问我是老师,可是论种地,哪些农民才是老师啊,你找错了,这个我不能成为老师,你还是田里找老师吧。可见,在夫子的眼里,每一行都有老师,不是只有做学问才有老师。·
“不学礼无以为立”,孔子传承了周朝文化并推行周礼,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其实并不是只有孔子崇拜,我们世人都很尊敬周公。他让位于周成王,辅佐周成王定天下,当人们说闲话的时候他为了表决心不是要夺江山而偷偷离开朝野。就在今天我们仍然喜欢说“走,我们梦周公去”,我们为什么不说梦秦公,鲁公,孔公呢,那是周公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上贤能的人才,是后来的贤能之辈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孔老夫子才会对周公如此的恭敬,同时老夫子也认为,想要仁德就必须学习,想要治理天下也必须学习,想要国定安邦,更要学习,这就是为什么看孔老夫子对颜回如此爱,会拿他当儿子的原因,因为颜回爱学习,对于孔子学说的每一点都不曾有一丁点怀疑。
说到学习, 我自己也深有感受,我在从2012年的11月到至今,学习记录都有70多条,也就是说我每个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且每次都有几天在学习。然而在这些时间里,我在自身的专业方面,管理和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方面,进步可以说是飞速。这些学习还不包括平时自己网上学习和看书,就因为不断的学习,我才从一个会计较的小女人变成了一个稍微大气的女人。在这几年里,在学习的时候也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也帮助不少同行们,使他们在迷雾中重见阳光。在学习中,我学会了做人,就是因为做人这个跨度的改变,我的人生变得不一样了,我乐观,积极向上了,心态好了。这些都是学来的,俗话说,不学不知道,一学就上道。只要学的上了道,那之后人生的道就容易走多了。也因为这个,我会给我身边的小姑娘们做人生规划,告诉她们要往道上走。只有走上道,你的人生才有道。
我自己本身是个很爱学习的人,在学习中,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胞,也认识了很多实干的教授,我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五集北大钱志亮教授的微讲堂。改变了我对孩子的一贯的要求与看法,对我在从职的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年,现场听了钱教授授课,更加坚定了我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
因而学习很重要,孔老夫子不仅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也告诉我我们学习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一直被我们泱泱中华沿用到现在,乃至将来.....。
----做事------
会做人了,会学习了,接着就要做事了。一个人做事如何,要看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如何?
孔夫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和周礼,当别人劝阻他、讥笑他的时候,甚至多次在别的国家遇到危险,都不放弃自己梦想。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君主治理国家,他也曾说,要是给我一个国家,我会在三年就扭转局势,让这个国家好起来。可见孔子对所想要做的事情的信心以及他的才能,而孔老夫子在一生中所要追求的政治,正是他有理想有抱负的一种体现。
孔子也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涉及到儒家的“名分”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有“越位”的现象,要安分守己。这句话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职场上一直警示自己与他人的警示语。当然,这个言论在今天的社会也不一定完全对。
简单的说,如果你的邻居遭小偷了,明明这个小偷你是对付的了的,由于你是个邮递员不是个警察,你说我又不是警察我干嘛,你是做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你纵容人做坏事,还眼看着别人受损失,那就是不仁不义了。所以这个言论的分寸,要看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看人怎么去拿捏。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为了快乐而去做事的人不算多了。 放眼望去,我们多少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求生活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多少人在忙碌中丢掉了理想,小时候的理想,到了步入社会之后变成了一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啊。
我也曾经自豪的跟人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我儿时的梦想,因此有时候对专业的要求,以及学习达到了迷的程度。作为一个女人,在带着孩子上班还要学习的情况下,每晚坚持看书,周末还要出去学习,基本上是没有闲下来的时间,但是仍然不觉得累。甚至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很幸运,因为每次当老师看到我带着孩子的时候就破例让我坐在前排,因此很感激这些老师们。 因而每次的学习结束后,我就会告诉女儿,妈妈学习是很认真的,所以现在女儿七岁,做事情的专注力相对同龄人的孩子来说好很多。
----- 结语-----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做的事情很多,就学习这件事情,是永无止境的。俗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一天不学习就落后了,更何况三天呢。
愿自己将学习这件事情进行到底,再忙也不忘给自己充电,给孩子做榜样,也为自己身边的人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