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籍购置得多,大部分是心理学相关,畅销、入门、学术都有,可说兴趣可说自救,但大多都是嚼嚼丢丢,没个尽头。
除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前些时日递爪的一个心理局中久病成良医的一个爪友推荐,翻篇直接看到末页。
前半本基本是边骂咧边看完的,太霸道太不合常理,“目的论”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论调,有了对比才幡然醒悟,局友曾用“温柔”形容荣格的理念是如此合适。阿德勒的犀利与非常,阅读感受则像一场不打麻药的手术。如我一个毫无强烈自我和主观信念的人,都有着强烈的拒绝,可见部分主张真不是常人可以接收或者领会的。破碎你仅剩的软甲,贴上强势的标签,你必须接受它,认清它,再无比抗拒的读完半本之后,人际课题的部分让我稍稍有了缓冲,或许亲子的部分和目前的接触的蒙氏理念很像,也或许职场和生活的人际让我苦楚难言,正需这一味药引入药除疮。
直到我看到了关于人生的解读。涣然冰释,如梦初醒。
我必须记录下阿德勒对于人生的谱绘,真是太妙了。
“人生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一连串的刹那”
困扰我非常久的,数十年来如枷锁和藤缏,紧紧勒住我的对于人生的理解,是一条漫长无尽的蜿蜒向上的路,只要中间断了,或者向下倾斜了,一生便完蛋了。最低谷时期的我的感受是“我的人生,无法前进也不能后退了”,听来挺滑稽,如此幼稚的信念,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的理解吗?人生旅途,漫漫长兮。我打了一手烂牌,我的局,输定了。
阿德勒的这句话就像亚历山大大帝用剑会断的马车绳一样,锋利箴言,醍醐灌顶。
眺望不见终点的恐惧和回不去的残局,一条路的人生真的让人快疯掉,遇见阿德勒,他告诉你,连续不断的点才是人生真正的样子,每一个点即是现在的每时每刻,有高点,有低点,每一点便是一个终结。
如此说来,“活在当下”这句老话熟悉又精辟。我的生活仍有无限种可能性,此时此刻,享受着幸福、苦难、悲痛、愤怒、喜悦,期待,每一份情绪都给此时此刻的当下,染上了独特的颜色。这会让我联想到《星际穿越》四维空间的桥段,或许,我们的第四维,时间,正堆砌在眼前,历历在目。
感谢阿德勒。
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不间断的点,是否会受到前一个或前面所有点的影响?无法解答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拒绝接受目的论的原因。
但也不并非因此而完全臣服于他的主张,我简单捋一下一些这本书的关键思想:
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关于阿德勒的目的论:任何过去的原因和创伤,都不能作为推动你当下行为的借口,因为是你不想做,而产生了各种不安的情绪和抗拒的反应。这样的定论简直无法苟同,我的理解一直是:若原生家庭的问题和过去的经历与遭遇,都会对人的潜在性格造成影响,因为改变而塑造出不同过往的自我,并在未来的处事中,给出被塑造后会产生的反应。人在成长中学会的东西,会成为未来的铠甲,丢失的东西,也会成为将来的软肋。人需要有多大的信念感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扳回世界,主宰自己的世界?若有这般的信念,或许也不再会产生逃避与抗拒了吧。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否定心理创伤: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我觉得不能全盘否认,但“因果”论更能说服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非独立存在,平白无故的为了目的而诞生的,我的疑问是:产生这些目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给过去赋予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对过往的认知,对生命的感受。何来平白无故的目的?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无法接纳自我、过强的追求卓越性,这几部分是我最大的痛点,我沉沦在摇摇欲坠的人际关系中摇摆不定,我时时刻刻都贪婪的想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肯定,希望进步及追求过高的理想状态,让我产生了极大地自卑感。想来数十年,我的怀念与眷恋,不论是环境、工作、伙伴、师友,“珍惜”是我明面上信奉的准则,“患得患失”与“汲取”是我潜在无法克制的陋习。后续提到的,雷同旅人所依靠的北极星,人生的引导之星星便是“他者贡献”,此处在通篇读完全本之后才明白,非期待“回报式”的贡献,非通过“他人认可”的付出,单凭以自我可识别与清晰的确认贡献,才是真正摆脱了寻求认可的深渊。
追求优越感-“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是人为了摆脱无力的状态,产生的普遍欲求
自卑感-无法达成理想状态而产生的感受,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因为A所以才做不到B”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每个人的自卑感程度也不一,取决于每个人追求理想状态的高低,或许在过重的自卑感人群中,适当校准“理想状态”,是一条不错的解决方法。当然通过自卑感的助推达成更好的目标是良性的,但过多的自卑感也会负重不堪。
关于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第一次知道这样的区分,忽然明白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古话,缺失被当做了武器,局面天差地别。大部分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或许无法区分的太开,从自卑感滑向自卑情结的过程,没有太多的预示性。自卑情结的诠释很好的完整了我的疑惑拼图,我曾遇见的那些膨胀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排除及否认其他人的意见,对强者服软,对弱者欺压,盲目相信自己建立的一套逻辑观。我觉得他们在短暂的风光和自以为达到峰顶的骄傲感中,渐渐迷失,如果外压越来越小,气球便会越来越鼓,如此常识在他们面前却细若微尘,自我满足和幻想肥沃了虚无的营养基,在方寸可止的三观里,谦逊在消散,戾气在茁壮。 乖张跋扈和出手大方是这类人的通用面具。有着认为用利益的付出可以换取情感的逻辑。这类在表象下的真实标签,便是自卑情结。一旦被读透,那他们的“武器”也变得脆弱不堪。这倒让我从一些困扰已久的人际关系中豁然开朗,差点因反思自己被吞噬,如阿德勒的主张,既已分辨,我无法改变的,及时剥离并抽身而出,确保不再受到影响和干扰。
但我还有个疑问,我的及时止损和剥离,是否也是一种无视其他只关注自己的行为?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关于书中“课题分离”的话题,谈到了亲子关系,我觉得和蒙氏的教育理念非常像。现在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都是“纵向”的,奖惩机制为基础体系,构建的亲子关系,孩子以“父母的表扬/避免父母的责罚"为标准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若未达到标准而恐慌叛逆,书中说这也延伸到了职场,上下级的关系仿佛也是另一种家庭纵向关系的体现。那什么才是健康的关系,作者给出的是“横向关系”,也就是蒙特利梭教育中的“平等”。孩子在捡起一张纸的时候,你高兴的回应“宝贝真棒”,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建立起一种纵向且含奖惩机制的关系了,若想要平等对待,回复的应该是“谢谢你”。我深以为然却又不知如何改变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应用在每一件亲子事件上非常困难,正如我先生所说,“你可以要求平等,你像大人一样告诉他后果给出可待他决定的建议,但太多事孩子完全没有办法预见后果,只能以告诫和教导甚至命令的处理方式对待”。
回到书中的寓言句子,若极端假设:你不强迫马喝水,马渴死,喝水与生死都是马的课题,你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也不用感到伤心和愤怒。那孩子呢?是否真的可以眼睁睁的看见危险的到来,毫无波澜做个旁观者?
整本书读完后,虽然仍留有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但作者能通过对话形式,直白也形象的把阿德勒的一些核心主张展示出来,对于新接触阿德勒的人已是受益匪浅。是否愿意花上剩余人生的一半时间去走进阿德勒,我也不确定,但此时此刻,原本应该焦虑和恐慌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整和坚定。